安徽滁州市龙池社区:“四社联动”构建基层治理服务新模式
来源:中国社区网      时间:2019-12-20 15:44:33

   墨韵书屋、亭城记忆文化墙、科普教育室、“六色花”志愿服务展示墙……很难想象,这些充满文化韵味的功能室全部“藏在”一个社区的居委会里。走进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南门公共服务中心龙池社区 ,古声古色的“青少年之家”让人眼前一亮,倍感惊喜。

 
  龙池社区位于滁城的核心区域,面积2.1平方公里,人口4851户,14518人。龙池社区回迁小区居多,且有30%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其子女大多由祖辈监护,社区里形成了一定数量的城市留守儿童群体。如何让社区焕发活力,让留守儿童与老人拥有幸福童年和晚年,也成了龙池社区长期探索的问题。
 
  近年来,琅琊区丰山街道龙池社区积极探索创新“以社区为平台、以专业社会工作人才为支撑、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区志愿者为依托”的“四社联动”服务模式,整合多方力量,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实现了“1+1+1+1>4”的效果,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新格局的形成。
 
  一、“内”“外”兼修,释放社会组织新活力。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推进“四社联动”中的载体功能,做好“内孵”“外引”两篇文章,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和社区社会组织,支持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务、参与社区治理,引导专业化发展,持续优化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多角度、多层次整合辖区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作用,搭起关爱留守儿童的桥梁,同时也为青年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龙池社区党委书记孙涛介绍,2010年,琅琊区南门公共服务中心整合资源招募青年志愿者,成立“爱心学堂”,专门为困难家庭子女及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学业辅导,给辖区的留守儿童们创造一个有亲情、能依靠的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爱心学堂”共有学生40多名,从小学1年级至6年级都有。自2010年成立以来,学堂8年来共计开课800多节课时,开展各类公益活动200余场,累计为数千名孩子提供义务家教服务。
 
  “今年还成立了社区党组织孵化器,先后孵化出龙池社区国粹堂、蓝天救援队、逆风慢跑团等5家功能型党支部,还陆续培育出睦邻社工中心、坚果科技服务中心等10余家社区社会组织。”孙涛介绍,社区通过打造“党委+党员+社工+社会组织+志愿者团队”服务模式,健全完善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机构,引入专业社工组织和优秀志愿服务团队,有效整合利用各类资源,让生活在社区的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
 
  二、“专”“助”结合,提升互联共享服务力。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与社区志愿者携手服务、互联融合,帮助挖掘志愿者领袖,培育壮大服务队伍,引导实施社区服务项目,提升社区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协助社区治理,这是提升社区治理服务水平的重要探索。
 
  近年来,社区逐年加大投入力度,购买阳光社工中心、滁州亲子网等社工机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目前服务覆盖心理咨询、弱势群体帮扶、城市留守儿童关爱、草根社会组织孵化等,直接受益居民2万余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注重培养社区专业人才发展,引导社区工作人员参加专业社会工作学习考试,对考取社工证书的按月给予补贴,激励社区干部提高专业水平。
 
  目前社区已登记注册志愿者1198人,与100多位专业社工一起,立足居民需求,精心打造出以映山红、康乃馨、向日葵、君子兰、蒲公英、紫罗兰命名的“六色花”志愿服务队,开展各类特色活动,形成了“公益服务联办、社区治理联抓”的良好局面。
 
  三、“加”“减”得当,优化基层组织自治力。
 
  社区是“四社”中的基础,是国家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为搭好搭强基础平台,龙池社区立足“加”(增能)“减”(减负)两点下大功夫,促进各项工作全面晋位升级。
 
  做好“增能”文章。推行“点单式”党建工作模式,由基层党支部根据群众需求制定“菜单”,针对性提供精准服务,增强群众的参与度,同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通过设立龙池社区党员群、社区支部微信群等方式,搭建基层党支部活动信息共享平台,打通社区内支部区域通道,在区域层面充分调动党支部参与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实现党建资源的最大化效应。
 
  帮助社区“减负”。印发《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方案》,明确建立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对社区内党建、民政、社保等各项民生服务逐一梳理,统一制定《服务标准》《工作制度》《指导手册》《服务指南》,培训每名社区工作人员全面掌握所有业务,实现“全科全能”,努力做到辖区群众到社区“找一个人,办所有事”,社区工作人员“一窗受理,全员下沉”,腾出更多精力下沉到社区网格中服务居民、引导自治,推进社区治理力量全面下沉,服务提质增效,社区的“四社联动”基础平台作用得以更好发挥。(通讯员 聂宁 孙涛)
 
  原标题:滁州市龙池社区:“四社联动”构建基层治理服务新模式
[责任编辑: 孔峤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