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社区网络春晚让“主旋律”更接地气

来源:中国社区网  2019-02-03 13:54:32

  1月19日,以“唱响新时代 梦圆千万家”为主题的2019全国社区网络春晚在武汉汇演,并将于大年初五(2月9日)晚7时35分在湖北卫视首播,与全国观众见面。本届全国社区网络春晚着力运用“互联网+”手段,扩大社区居民参与度,聚焦改革开放40周年、社区志愿服务、传承优良家风、武汉军运会、建国70周年等主题,运用小品、歌舞、戏曲等节目形式,展现社区居民的幸福生活、表达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1月22日《湖北日报》)

  全国社区网络春晚每年举办一届,如今已经走过第八个年头。尽管每年的主题各有特色,但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却是一个不变的大前提。当下,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主旋律文艺作品的呈现方式也多种多样,全国社区网络春晚之所以能一年比一年更红火,离不开舞台上的主旋律文艺作品越来越接地气、聚民心。

  主旋律更接地气,就应该让百姓能参与。有些主旋律文艺作品,演员是清一色的明星大腕,内容是空话套话,形式是照本宣科,看上去“高大上”,实际却没有脱离说教的本质,有意义但没意思,观众并不买账。全国社区网络春晚却把舞台搭在居民的家门口,搭在庭院中,搭在田间地头,群众离舞台更近,参与节目才更方便。在这个极具包容性的大舞台上,演员是街坊邻居、亲戚朋友,群众涌现出了极高的参与热情。22851个社区的积极响应,717个分会场,12304个社区专场,报送33205个节目,全国社区网络春晚已成为社区居民的“嘉年华”。社区大妈跳着广场舞宣传党的好政策,90后小伙说着饶舌歌颂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萌娃唱着童谣晒出好家风,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只要群众想参与,随时可以当主角,人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去弘扬主旋律。从“看春晚”到“上春晚”,主旋律也在百姓的广泛参与中,变得有血有肉,变得触手可及。

  主旋律更接地气,就应该说百姓家常话。一段时间以来,主旋律文艺作品的语言过于“高深莫测”“生涩难懂”,老百姓听起来要么一头雾水,要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全国社区网络春晚的节目由百姓自编自演,说的是家长里短、唠的是柴米油盐。特别是语言节目,台词都是以拉家常的形式展现出来,《下棋》将家国情怀展现在父母与儿女的亲情诉说中,《邻居》将和谐社会流露在邻里关系的升华中。主旋律文艺作品的语言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接地气,甚至还沾着点“泥土气”。“家常话”是一种极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语言艺术,它摒弃了“陈词滥调”,抛开了“呆板木讷”,一字一句都是从百姓嘴里说出来的,百姓自然能看得明白听得懂。“家常话”拉近了全国社区网络春晚与百姓的距离,在润物细无声中激发了百姓参与家国治理的热情,弘扬了主流价值观。

  主旋律更接地气,就应该演居民身边事。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居民群众改变不了对主旋律文艺作品的刻板印象,认为主旋律文艺作品故事生硬、缺乏生活气息。但是,进入新时代,文艺产业的发展更加百花齐放,讲述国家民族的宏大故事是主旋律,讲述普通人的真善美故事同样是主旋律。全国社区网络春晚的文艺节目取材于社区,根据居民身边的真人真事改变而成。《花好月圆》改编自武汉百步亭社区和孝感大悟县金岭村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号召,结对帮扶、共创文明的故事;《追梦人》则取材于退休老教授到偏远山区进行文化扶贫,帮大山里的孩子追梦圆梦的故事。全国社区网络春晚的主旋律文艺作品,从居民身边而来,又回到居民自己的舞台上,赞颂的是好人好事,讴歌的是和谐社区,让居民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连在台下拍巴掌都更有劲了。

  进入新时代,主旋律文艺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也面临新的挑战。全国社区网络春晚要牢牢把握正确的宣传导向,做大做强主流思想传播,用更多接地气的主旋律文艺作品,把社区老百姓的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才能更好地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王荆)

[责任编辑:邹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