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宁:一个戏迷票友的半世纪京剧情

来源:中国社区网  2018-01-30 09:03:56

  13岁接触戏曲,69岁登上第六届全国社区网络春晚,如今70岁的武汉纺织大学退休教师王世宁仍在活跃在京剧的舞台上。尽管不是专业的京剧演员,王世宁已经却对京剧爱了一辈子。

  结缘 求学之路坎坷

  “武汉剧团的叶胜茂老师,是他给我启蒙的。”王世宁回忆起自己13岁与京剧结缘的故事,十分感谢叶胜茂老师的指导。

  学唱《打渔杀家》让王世宁被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深深吸引。怀揣着对京剧浓厚的兴趣和想要钻研学习的热忱,小学毕业后,王世宁决定进入湖北省沙洋农场文工团学习。

  六十年代恰逢文艺界批评整风,不久后,沙洋农场文工团随着“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一起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剧团撤销后,王世宁转行做过园艺工人;1971年随母亲到五七干校劳动;1972年招工到湖北省五七干校汽车连学汽车驾驶。王世宁与京剧的缘分似乎被就此斩断了。

  由于生活的压力和身不由己,王世宁走上了一条与戏曲毫不相干的道路,但是对京剧的执着、热爱,从小已经根深蒂固了。谈及对京剧的感情,他生动形象地将之比作“上瘾”:“京剧一旦学习了、入了门,就像上了瘾,一辈子都摆脱不了对它的热爱和迷恋。”王世宁始终还是放不下对京剧的痴迷。

  1997年时任武汉纺织大学工会文体部长的王世宁在学校香港回归庆祝活动上,一展老生风采,惊艳四座。至此,他才算与京剧再续前缘,开始学习传统戏。王世宁的京剧一点点在票友圈里唱开了,不仅荣获2011年央视京剧票友大赛金奖,还在校内组建京剧社,辅导学生多次获得全国京剧大赛奖项,身体力行地传承和发扬着京剧传统文化。

微信图片_20180122173358_副本.jpg

王世宁获得多个京剧比赛奖项。

  传承 苦练形神兼备

  王世宁作为业余京剧表演演员,他的京剧表演能受到众多观众的喜爱和认可,离不开他扎实的基本功和对京剧表演负责的态度。

  唱、念、做、打是戏曲演员表演的四种基本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还在少年时期的王世宁便为演好京剧下了很多功夫,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我的膝盖高,所以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压腿。”王世宁认为那算得上是自己学习京剧时艰难的过程。膝盖高做标准站姿和踢腿时腿部的曲线不好看,需要通过外力和长期的练习帮助膝盖内收,为此王世宁坐上了老虎凳,在膝盖上压上了一大摞砖块,经常练完后一时腿麻难以行走。

  不仅在基本功上王世宁“较了真”,为了良好的演出效果,王世宁还练就出了一项新技能——做戏服。

  头戴“三块瓦”帽子,身穿打着补丁的粗布衣服,脚蹬黑色布鞋。王世宁的一身“杨白劳”的行头,看起来很专业,他得意地说:“从上到下,全是我自己制作的。”

  做衣褂的布料是王世宁专门到汉正街买的货物包装布,不仅便宜,而且是理想的粗布效果。他介绍说,包装布买回来后,在学校实验室里染了色,又在学生帮助下,缝制成衣服,连补丁打在什么位置,他也参考了专业演出的录像。“三块瓦”帽子买不到也借不到,他索性用旧春装裁下一块呢子布料,缝制成一顶帽子,上面的一圈毛则来自一位女老师贡献的毛围脖。亲手做的一身行头,已陪伴王世宁演了数十次“杨白劳”。

  而这样的戏服,王世宁还做了很多。翻看着厚厚的一打照片,他还能清楚详细地说出一件件的原材料和制作过程。

王世宁左_副本.jpg

王世宁(左)穿着自己改良的军装戏服。

  戏服的还原只是“形”的载体,真正把京剧角色的“神”演出来,还需要扎根生活。“表演战士的时候,我就看天安门的阅兵,看方阵的列队、战士的步态,从这一方面可以体会到是军人的素质,然后我再揣摩该怎么去表现他。”王世宁说,“因为生活是一个很大的源泉,不接近生活的话,人物的‘神’就离开了,在舞台上就不生动,形象就不是那么贴切。”

  弘扬 团结戏迷票友

  2017年,经武汉市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陈幼玲推荐,王世宁登上了第六届全国社区网络春晚的舞台,和另外四名京剧票友一起共同完成了《四郎探母 坐宫》片段的演出,把京剧送进了全国各个社区。

  “我很感谢全国社区网络春晚给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展示京剧、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王世宁认为这同样也是一个和其他戏迷票友交流的平台。他在不同社区的剧团里参加戏迷票友的活动、演出,把武汉的票友们聚在一起,互相交流、互相帮助。

  武汉是著名的戏曲大码头,王世宁说,现在自己和武汉的众多戏迷票友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共同传承、弘扬京剧文化,得到更多观众的认可,得到更多专业老师的指导和认可。

  “我亲身经历戏曲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看到唱戏曲、爱戏曲的人越来越多,我感到非常高兴。现在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越来越重视,我们国家的文化精髓正在一步步发扬光大,这正是唱戏的好时期!”王世宁感慨,自己还会继续把京剧唱下去。(中国社区网 王依凡)

[责任编辑:王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