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区庆有西里社区“楼门治理”工作法
来源:      时间:2019-12-30 08:54:45

    和平区庆有西里社区坐落于南市街中心繁华地带,有老旧小区、远年小区,还包括拆迁片和高档社区,涉及20栋楼、37个楼门、4320位居民。庆友西里社区先后荣获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和谐邻里建设示范社区、全国睦邻文化示范社区、国家级首批充分就业社区、市级先进社区党组织等近百个荣誉称号。

  多年来,庆有西里社区不断探索创新社区治理工作,实施的"楼门治理"工作法,已成为我市社区治理的典型经验。
  因地制宜发展 创新特色活动
  2003年,社区因地制宜组建楼门党员活动小组,首创楼栋党支部,将辖区党员全部纳入党小组。倡导党员带头动员居民,清理门前杂物,拍摄楼道全家福,举办以菜会友邻里节,开展楼道"白净亮美"行动。2004年,建设艺术楼门,打造"一门一特色"的楼门文化。楼门建立"一长五员",让居民自治生根发芽。2005年,建立楼门文化展览馆,增强社区集体记忆。2007年,举办首届中国社区楼门建设高层论坛,明确"楼门似客厅、文化聚人心、特色促素质、创新创奇迹"的发展定位。在社区建设中,营造了"楼门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氛围,鼓励居民参与;通过高雅文化进楼门、楼门文化作品设计大赛等活动,用楼门文化凝聚人心,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社区居民合力 共建共治格局
  庆有西里社区始建于1997年,产生于世纪交接之际,处于经济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巨大变迁的时期。单位制解体、单位人变社会人,居民对新身份不适应、对新归属恐慌。如何帮助社区居民适应社会变迁,庆有西里摸索出了独具特色的社区工作法。以贴近居民家门口的楼门为切入点,坚持四个导向(组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资源导向)、培育四个意识(党员先锋意识、邻里互助意识、邻里参与意识、邻里自治意识)、增强两个认同(社区认同、政治认同),形成了楼门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一是坚持组织导向,创立楼栋党支部,把党组织建在楼栋上。为了应对单位制解体所带来的党员找不到党组织、党组织找不到党员的问题,把党组织建在楼道,成立楼门党支部,社区党组织凝聚所有党员、覆盖每个角落。楼栋党支部书记由社区党支部委派,楼栋党支部作为社区党支部的下一级党组织,向社区党支部汇报情况、向楼栋居民传达党的精神。党员秉持"退休不退党,做合格党员"的精神,将贯彻党章精神与参与楼道事务相结合,为社区文化、楼门治理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建立"一长五员"制度,居民参与楼门治理。"一长"指的是"楼栋长","五员"包括"文化宣传员""卫生管理员""生活服务员""治安协调员""未成年人辅导员"五大管理专员。"一长五员"由楼栋居民推选产生,每个楼栋的"一长五员"都有一到两名党员,实现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与居民参与相结合。"党员一面旗,带动一群人"。针对社区常见的"无人组织、无人带头、一盘散沙"问题,倡导"一名党员一面旗",发挥党员先锋作用,每位党员在楼道中"亮身份"、在治理中"亮相"。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还迁小区杂物多、环境乱等问题,探索出有效的治理方法。探索楼门试点,先从简单的、群众基础好的楼道做起,由易到难,以点及面。第5楼门有党员,有能书会画的艺术爱好者,试点工作的难度相对较小,依托楼门党组织、"一长五员",动员本楼道住户,共同清理楼道杂物。为增强居民公共意识,重新粉刷了楼道,墙面悬挂艺术爱好者的书画作品,布置"学习园地"等栏目。推广试点楼门,居民们前来参观学习,第5楼门成为庆有西里社区的明星楼门。第5楼门美观整洁、进出方便、邻里关系和谐,对其他楼道的居民起到了极大的示范作用。张大爷主办的"学习园地",栏目内容丰富,不仅有时事政治、新闻动态,还会更新每日的天气状况。居民孟大娘见到粉刷装饰一新的楼道和越来越密切的邻里关系,主动将自家的石英钟挂在楼道,方便全楼人看时间。著名画家易白石老人不仅将自己的作品捐给社区,还捐赠2000元为社区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分流楼道事务,遵循"能做的大家做,不能做的专业人来做"的分流机制,把握"楼长组织、五员动员、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楼道清理原则,先走访党员和积极分子,让党员和积极分子成为楼门改造的先锐主体,"蚂蚁啃骨头"式层层推进。第9楼门的一位住户态度坚决,"我的东西你们不许动!"经过入户调查,发现该住户是因为生活困难而积攒杂物。经过协调,安排了该住户到存车处工作,既解决了住户就业问题,也解决了杂物清理难的问题。街道聘请了专业团队刷白楼道,22个楼门粉刷一新。楼门改造的显功能是使居民家门口安全干净,潜功能是使社区进一步了解民情民意,满足居民需求,真正成为居民的"贴心人"。强化自我管理。设立了楼门公共资金,由楼长管理,用于楼道设备维护。设置"值日牌",居民轮流打扫楼道卫生,直至后期物业接手为止。社区门口设立公共广告信息栏,为有宣传需求的单位搭建平台,帮助链接有需要的居民,杜绝野广告。"庆有西里不好进!"这句话在"广告贴手"里广为流传。
  三是坚持需求导向,完善基础设施,满足居民需求。社区书记王金荣体会到:"服务设施不在于大小而在于需要。"儿童需要学习玩乐的地方,为他们建立"快乐营地";居民需要散步散心的地方,为他们建立小花园……有了完善的基础设施,社区服务就更能落到实处。开展党内关怀,感受党的温暖。关注老党员的需求,积极开展党内关怀活动。每逢年节楼栋党支部都会上门看望困难党员、重病党员,让他们时刻感受到组织的陪伴。为活跃在社区治理中的老党员颁发荣誉证书、荣誉称号,肯定他们的贡献。开展为民服务,走进居民生活。倡导党员带头服务居民,开展了"早看窗帘晚看灯""结对帮扶"活动,为下岗职工送岗位、送信息,开展就业咨询服务。各楼栋党支部运用楼门宣传栏、公示牌、楼门会议等形式,组织楼门居民开展邻里一家亲活动。百岁老人曹爷爷行动不便,与智残女儿共同生活。社区积极联系居家养老机构送餐,了解饭菜软烂可口程度。在楼门治理过程中,真正做到工作内容与居民需求相向而行,充分发挥了社区与居民合力。
  四是坚持资源导向,通过培育楼门文化来创造熟人社会,增进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创建楼门特色文化。2003年,全国第一个楼栋党支部在庆有西里成立,开启了以庆有西里社区为试点的创建"特色楼门"工程。社区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深挖居民资源,发动居民用自己的绘画、书法、工艺、文艺等作品装饰楼道,建成以年画、风筝、剪纸、京剧等为主题的楼门,展现和谐特色楼门。楼门主题是根据居住在本楼门居民的特长、爱好或者是楼道特征进行命名的。居民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或者图片资料放到每一层的宣传框里,社区对这些资料都进行了装裱,以方便保存和替换。举办"美丽庆西"邻里节。居民通过话剧小品等形式在邻里节上本色出演,重现楼门整治过程中发生的搞笑与动人的温情故事,增加了对楼门的认同和对社区的归属。举办了"百家宴"活动,拉进社区与居民、居民与居民之间的关系。百家宴以楼门为单元进行动员和报名,居民将自己准备制作的菜肴报楼长,楼长统计整理后定菜单,报楼栋党支部。百家宴当天,邀请了社区单位中的营养师、厨师以及居民代表等共同组成评审团,对菜肴进行评选,促进邻里交往和邻里互动。成立楼门文化展览馆,强化庆西社区记忆。特色楼门经历了三次提升改造,体现了与时俱进、喜闻乐见的楼门特色。成立了"楼门文化展览馆",记录了本社区从民国至今的发展过程、新旧更替对比、楼门发展的岁月过程。楼门文化展览馆也是社区居民开展文化活动的地方,"住庆西幸福"是居民的心声。
  邻里守望相助 共享治理成效
  一是从无人参与到人人参与。治理前,"公私不分"的意识和行为导致了楼道无序,呈现出"破烂与杂物并行、煤粉与灰尘齐飞"的乱象。通过成立楼栋党支部、设立"一长五员",重新编织串联了原本不太紧密的邻里关系。楼门党支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部分人先行动起来,逐步带动另一部分人。"一长五员"的自治组织框架,居民主人翁意识生成,参与作用得以发挥。
  二是从无序到有序。楼门治理改变了以往公共空间被瓜分和割裂所导致的邻里纠纷。楼门文化培育了社区共同体意识,提高了社区生活品质。通过安装防盗门、沿街探头、院落监控、设置车棚等,完善了社区硬件设施,改善了社区治安环境,提升了社区安全防范系数,遏制了小区案件频发态势。庆西居民人人都是"鹰眼","广告贴手"进不来,楼道无一小广告;小区10年没有偷盗犯罪案件,社区从无序到有序是庆西人共同行动获得的赫赫成效。
  三是从守望相助到社区认同。美好的生活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完善的制度环境、精湛的手工技艺,让居民感受到生活美、人情美和艺术美。当人与环境、人与邻里、人与社区之间和谐相处时,楼门文化本身就浸透在社区居民的方方面面。楼门文化、楼门治理不在于形成了多大的共建空间,而在于了解民需、提供服务。"一间房子也可以干得很好"。居民有序参与楼门建设、邻里服务、志愿服务,增强了庆西居民的向心力、凝聚力和认同感。
[责任编辑: 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