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迎泽文庙街办借力“一社区一品牌”推广“枫桥经验”
来源:      时间:2019-12-29 11:40:27

   “我现在过得很好,你们放心吧。”电话那头,102岁的王奶奶是太原迎泽文庙街办文庙社区一名独居老人。养女在她90岁时患尿毒症去世,在那之后社区开始接管老人的生活起居。

  由于社区工作繁杂,生怕不能及时照顾老人的生活需求。社区在王奶奶94岁时,联系到其养女领养过的两个孩子,希望他们能来照顾老人。在社区工作人员的耐心沟通下,他们都同意接管老人。“尽管如此,我们社区也依然对王奶奶的生活进行跟踪服务,定期电话问候。”社区工作人员说。
  这仅仅是文庙街办13个社区中最日常的一件事。
  “文庙辖区大多是老旧小区,老居民多,文物多,又毗邻火车站、海鲜市场,流动人口多、驻地单位少,管理难度特别大。”迎泽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区综治办主任秦宇柱介绍。针对这一现状,文庙街办结合自身特点,借助“一社区一品牌”这一特色服务,将“枫桥经验”融入社区治理的方方面面。
  4月3日,我报“枫桥经验”基层记者行小分队来到迎泽区文庙街道办事处。一进会议室,文明单位、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满满一墙的荣誉牌匾映入眼帘。“我们根据社区自身特色,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品牌服务。”文庙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冯清莲满脸笑容地说,“走!咱们去看看。”说话间,记者开始了探访之旅。
  “爱心唠嗑队”成为“心灵驿站”
  “我们社区的特有品牌是‘爱心唠嗑队’,队员目前有18人,只要居民有需要,我们就会到居民家中陪他们‘唠嗑’,排解居民心中苦闷、化解邻里纠纷。”刚踏入五龙口三社区服务大厅,社区党总支书记贾丽就介绍起自家的“社区品牌”。
  据介绍,“爱心唠嗑队”成立于2012年3月,时任社区主任的王文艳,通过“唠嗑”帮助一名失独母亲走出心理阴影。从此,“唠嗑队”开始无偿为居民服务,秉承听百家言、知百家事、解百家忧、暖百家心、系百家情的“五百”工作法,成为社区的亮点“品牌”,居民的心灵驿站。
  今年1月,社区李女士反映,丈夫对她有“家暴”行为。“唠嗑队”立刻上线,开始长达4小时的“唠嗑”。
  “我是个全职妈妈,有3个孩子。与丈夫结婚15年,但平时我俩说话总吵架。今年过年,又因为‘回谁家’的问题吵起来,俩人还动了手。”李女士很委屈。
  凭着多年的调解经验,贾丽一听就了解了症结所在:“当全职妈妈这些年,你是不是感觉两个人共同话题越来越少?”
  “是啊。我在家照顾3个孩子多不容易,他下班回家总是很累,不愿意帮我干活就算了,话都不愿多说。我也是个‘直性子’,经常没说几句话就要吵架。”李女士瞬间打开了话匣子。
  “你在家带孩子不容易,他在外工作养家也不容易,夫妻间要相互理解。现在孩子长大了,你可以尝试找份工作提升自己,这样也不至于和社会脱节。”确诊了“病情”,贾丽马上“开方”。
  几个月后,贾丽在社区遇到李女士,她笑着说:“多亏了你们,我才重回工作岗位,生活充实多了,和丈夫之间矛盾也少了。”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4个小时、3天,甚至1年的‘唠嗑’都有,不论事情大小、时间长短,我们‘爱心唠嗑队’总能认真聆听,最终找到问题的症结。”贾丽坦言。
  “媛媛工作室”的“加减乘除”
  “为啥叫‘媛媛工作室’?是因为工作室主要由三个名字中带‘yuan’的社区干部组成。”双塔寺二社区党总支委员程媛媛开门见山,“社区借助‘媛媛工作室’这个品牌,很好地践行了‘枫桥经验’。”
  “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风里雨里,我们在‘双塔寺二社区’等你!”
  正如程媛媛所言,“媛媛工作室”成立以来,已成为居民就地化解矛盾的绿色“新通道”,采取“居民首问制”“党员示范岗”形式运行,使用“加减乘除”法的工作新模式,来解决居民诉求、培育德治品牌社区。有困难找“媛媛”,成为居民相传的“新口号”。
  所谓“加减乘除”具体为:“加”即是指给社区人员加担,通过加压锻炼,让社区人员在实践中接受考验,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利用简报、条幅、宣传栏等形式,让平安建设工作家喻户晓。“减”即是指给群众减忧,坚持听取民情、摸清情况、找准问题,切实解决群众的所盼、所想,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强化“接地气”意识。“乘”即是效率乘方,通过集思广益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除”即是给发展除绊,认真落实责任制,采取“一对一”服务模式解决居民诉求。
  “前几天,社区就遇到一起集思广益做‘乘法’的事。”程媛媛举例说,“居民反映,一位大姐遛狗时,总是不及时清理小狗粪便,给其他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困扰,邻里间矛盾升级。大家讨论后,决定从源头抓起,劝说这位大姐出门时随身携带废旧报纸或塑料袋,及时清理小狗粪便。同时,我们还在社区设立了‘狗狗卫生间’,大大减少了类似矛盾的发生。”
  “媛媛工作室”要求每名工作人员对待居民问题“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抓好治安防范、维稳工作,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室坚持每周召开调解工作分析研讨会,确保该办的要事、急事、难事做到日事日毕,周结周清。
  “社区工作,就像是医治各种疑难杂症,有了问题不仅要根治,更要注重预防保健。”迎泽区人大副主任、文庙街道党工委书记孟晋忠这样说道。
  “党员和事佬”的“草根力量”
  采访当日,五一东街社区的“党员和事佬”协会,也让记者眼前一亮。社区积极探索基层矛盾纠纷调解的新机制,以老干部、老积极、老党员、驻地非公经济党支部四类人群为骨干,组成近120人的庞大队伍。通过接待来访、服务热线、微信收集等方式了解民意纠纷,将矛盾按类划分,实现就地解决。
  今年3月11日,有居民向社区反映:我们小区爬山虎和电线缠在一起,春天天干物燥,一遇火星,极易引发火灾。
  社区党总支书记宋婷接到举报后,立即上门查看,发现确实存在安全隐患。
  “这都快到夏天了,把爬山虎剪掉,怪不好看的。”不少居民对解决办法存有疑义。
  面对社区居民的抵触情绪,工作人员亲力亲为,挨家挨户解释爬山虎带来的安全隐患。“社区会及时重建绿篱,不影响大家的居住环境。”宋婷承诺。
  经过多方协调,社区工作人员及时剪除了爬山虎,把安全隐患扼杀在了萌芽中。
  “‘党员和事佬’协会是人民调解的延伸与完善,以最基层、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化解矛盾纠纷。”宋婷介绍说,目前,五一东街社区综治基层基础建设网络已经形成,许多“和事佬”在社区威信高,有较强的民事协调能力,也不拘泥于程序、形式和地点,发现纠纷,立即介入解决。这种随时随地全天候的调解方式,特别灵活,很有成效。
  的确,“党员和事佬”协会不仅是一个就地化解矛盾纠纷的群众性调解组织,也是加强社区管理、推进社区治理的重要“草根力量”。
  “爱心孵化站”成为“贴心管家”
  “作为城市最贴近百姓的组织——社区,面对面、心贴心做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不能丢。找准方向后,我们社区成立了‘爱心孵化站’,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矛盾和问题。”在上马街一社区,党总支书记兼主任房华说。
  61岁的张勇(化名)是二级智力残疾,靠低保维持生活。
  2011年,社区居民反映张勇家住进了外人,还经常听见打骂声。工作人员立即赶到张勇家,发现确实有个“不速之客”。详细询问后得知,此人是张勇以前的同事老马,在张勇家已居住一阵子,自称每月交房租100元,张勇的工资卡也由他拿着。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当即责令老马搬出去。两天后,老马终于交出了张勇的家门钥匙和工资卡,当时卡里只剩0.38元。从那以后,社区成了张勇的‘贴心管家’,每月给他发基本生活费,帮他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几年来,张勇身体硬朗了,精神气儿也足了,现在我们已经帮他攒了近5万元存款。”说起张勇的近况,房华很是欣慰。
  在社区的带动下,辖区银行、医院的党员与社区困难残疾人员“一帮一结对子”,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近年来,辖区送温暖等志愿服务达50余次、300余人。“爱心孵化站”志愿者服务,不只帮助了弱势群体、困难群众的生活,更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社区也连续多年实现零非访目标。
  如今,“私人订制”式的品牌标签模式,独树一帜的角色担当,已经深入文庙街办13个社区居民内心。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品牌服务”,这里的“私人订制”不再“私人”。
  太原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朱天晓告诉记者:“文庙街办借力‘一社区一品牌’服务,及时发现基层矛盾和各类不稳定因素,社区快速跟进,发现纠纷,化解矛盾。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
[责任编辑: 雷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