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达拉特旗:创新基层党建 探索乡村治理新体系
来源:      时间:2020-01-03 13:47:37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达拉特旗自2014年获批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以来,围绕实施“党建富民”,全面深化“党建+”工作模式,在农牧区重点创建了产业型、项目型、功能型等特色党小组,并探索了区域化党建联盟的试点工作,有效地激发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内在活力和引领作用,实现了基层党建与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互促共赢。

  ——探索区域化党建联盟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作战”
  近年来,达拉特旗围绕解决基层党组织各自为阵、党建资源缺乏统筹等问题,在农村牧区试点推行区域化党建联盟,实行区域共建、联动发展,改变过去嘎查村党建工作“单打独斗”的发展方式,建立起“抱团作战”的发展体系,形成了农牧区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发展合力。
  2017年,达拉特旗树林召镇最先探索推行了区域化党建联盟的工作试点。在不改变嘎查村党组织隶属关系的前提下,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文化相关、愿景相同”的原则,树林召镇将若干村组建成5个党建联合区域,形成了一批“产业引领型”“乡村旅游型”“服务管理型”等特色党建片区。
  在运行机制方面,成立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各联盟村建设,建立健全联盟议事、定期例会以及考核管理等工作制度,具体则从“产业连抓、工作联议、活动连搞、人才联育、服务联推”五个方面打造起区域化引领体系。
  “我们村跟相邻的几个村子都处在黄河沿岸,距离不超过5公里,人口密集,都在发展蔬菜产业和乡村旅游。通过产业连抓,把以前村与村之间的相互竞争、压价,变成了现在的抱团发展、优势集聚。”树林召镇林原村主任麻三占还说,“去年靠发展蔬菜种植和乡村旅游的产业达到4000多万,带动区域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
  “以往的党组织活动都是各村单搞,普遍存在软弱涣散的现象。”树林召镇副镇长王海荣说,“现在把几个村集中在一起搞,效果很不错。比如在党建联合述职会上,各村干部、党员之间有了对比,加上村民们的监督,责任感明显加强,组织活力也激发出来了。”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建立区域内干部培养机制,将大学生返乡人群、嘎查村后备干部、专业农技人才进行集中培养,通过区域内互调干部、集中培训和联系回引等方式,不断强化人才引领作用。“到目前为止,共举办了30多场农业技术培训,林原村涌现出蔬菜经纪人队伍达到60多人。”麻占三说。
  另外,针对部分农牧区地广人稀、党员居住分散、集中活动难组织的实际特点,树林召镇通过统筹资源,在偏远的农牧区共建嘎查村活动阵地,设立便民服务工作室,党组织和党员开展驻村服务,在每周二、五进行集中办公、集中议事和集中活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党组织的服务水平。
  此外,当地还依托区域党建联盟,试点农村内置金融模式。通过成立合作社将农户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同时有资金需求的农户或贫困户可方便地申请到低息贷款,拓宽了农村的资金筹措渠道。“我们的合作社是内部运行,封闭管理,就是农牧民自己的"小银行’。”王海荣还说,“合作社成立之初,就在内部成立了党支部,可以说,内置金融以一种创新的方式发挥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深化“党建+”工作模式 党建工作与农村发展相融并进
  小到农民增收致富、一家一户卫生,大到乡村经济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治理短板多、难题多。围绕促进农牧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改善民生,达拉特旗持续推进农牧区党小组建设,全面推行“党建+”工作模式,解决党建“加什么”、“怎么加”的问题。通过与产业发展、脱贫致富、乡风文明等的深度融合,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带动引领作用越发凸显。
  在实际运行中,达拉特旗以自然村党小组为单位集群结网,推行了“党小组+专业合作社+农户”、“党小组+文艺宣传”、“党小组+民事调解”等模式,重点创建了产业型、项目型、功能型等特色党小组。
  产业带动,促进农业发展。展旦召苏木道老哈勒正村是当地有名的蔬菜种植大村,产品远销日本、欧美等地区。然而,当初引进项目时却困难重重。在“从粮农变为菜农”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风险大、没门路,很多村民都不敢尝试转型。“别人不干的事,党员就得敢冒风险,带头干。” 道老哈勒正村支部书记刘世荣说。
  2009年,刘世荣和几个村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并设立党小组,尝试发展蔬菜产业。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党小组引领合作社在种植技术、市场销路、品牌打造等方面实现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合作社发展本村及周边村社蔬菜种植1。5万余亩,带动本村及周边农户700余户,入社农户年收益平均达到6万元。
  目前,达拉特旗正常运行的3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共组建了36个党组织,派驻党建指导员2个,实现了党组织的全覆盖。“合作社党小组通过发挥组织优势,整合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资源,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放大了党组织的管理优势。”达拉特旗组织部副部长韩春耀说。
  文化引领,构建和谐乡风。吉格斯太镇老杨圪旦村过去的赌博、喝酒风气比较严重,打架斗殴、家庭不睦现象不断发生。该村党小组经过商议,牵头组织村民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将闲暇时间的村民聚在一起举办文化活动,并开展模范婆媳、卫生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农村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在矛盾调解方面,党小组则充分发挥了熟悉辖区情况、联系群众方便的优势,及时排查调解邻里矛盾、土地纠纷等,并建立矛盾纠纷化解台账,逐步形成达拉特旗、苏木镇、嘎查村、党小组四级联动机制。“党小组真是起了大作用,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实现了矛盾不上交。”该村老党员翟德全说。
  ——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有待加强
  经过实践探索,达拉特旗农牧区的党建工作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记者在多个嘎查村采访时,多名村干部、村民等都反映近些年的党组织生活趋于常态化,党组织软弱涣散的现象得到扭转,党组织的工作方式明显转变,党员的身份意识增强,充分显示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信心、归属感也进一步加强。
  不过,当前农牧区党建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比如,农村基层党组织优化力量不足,普遍存在现有党员老化、弱化以及党员外流的问题。“由于农村空心化,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普遍外流,达拉特旗农牧区有6200名党员,其中约60%为60岁以上的老党员,导致基层党建无人可选、无人可用。”韩春耀说。
  另外,保持党小组规范化运行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个别党小组的引领带动能力还不突出。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农牧区的部分合作社没有实质性业务往来,合作社中组建的党组织不少处于探索阶段,对规范运行缺乏经验,服务合作社发展的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现。
  针对这些问题,来自一线的基层党建工作者给出了以下建议:一是严抓队伍,选好“带头人”。注重从现任非党村干部、致富带头人、返乡务工人员、退伍军人、大学毕业未就业学生等人群中发展党员,并择优选拔党小组长,建立健全党小组长教育培训、激励表彰等机制,壮大农村党组织的优化力量。
  二是落实责任,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把党建工作纳入实绩考核体系,按行业、分领域制定具体考核办法,同时建立健全党日活动、党员指标管理、党员民主评议、经费保障等制度。
  三是抓实效,规范党建活动载体。基层党组织要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引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富民产业、建设美丽乡村等,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将党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 雷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