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崇左江州区江州镇以“1234”工作法抓党建促乡村建设大变样
来源:      时间:2020-01-02 15:16:22

   崇左市江州区江州镇位于崇左城区南部,下辖12个村(社区)、138个自然屯,辖区常住人口5.1万人。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江州镇乡村建设长期滞后,存在着历史欠账多、可用财力少、硬件基础弱、群众意识差等难题,此项工作长期垫底。自2018年10月以来,该镇党委通盘考虑,坚持服务城市、发展江州一肩挑,特别是把乡村建设作为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结合江州区开展“强化乡村建设、助力精准脱贫”活动,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坚持党建引领,以发挥村屯党组织作用为核心,以开展“三清三拆”工作为着力点,构建政府主导、群众主体、上下齐心、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创新推行“1234”乡村建设工作法,有效调动了群众参与环境改造和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凝聚起了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经过7个月来的持续努力,在保安村叫豆屯等49个屯启动了“基本整治型”建设 ,扭转了人居环境整体脏乱差的被动局面。

 
  崇左市2019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村庄清洁行动在江州镇启动,2019年全区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专题培训会、崇左市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工作布置会都把江州镇作为现场参观点。2019年2月,江州区“乡村环境整治”竞争奖补活动中,江州镇入围奖补达15个屯,获奖补数量占“百佳屯”总量的15%,位居全江州区第一名。今年2月,江州镇荣获崇左市2018年度“两篇大文章”“四大攻坚战”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该镇保安村先后荣获自治区、崇左市和江州区脱贫攻坚红旗村荣誉称号。江州镇主要做法是:
 
  “1”——即围绕一个中心,破解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乡村建设思路。不搞平均主义、不撒“胡椒面”,凡是开展乡村风貌提升的村屯,必须是以启动了“三清三拆”、落实了保洁员、明确了村规民约等为前提条件。同时,充分依靠、广泛发动群众,上下一心、干群一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通过自下而上、层层发动,让群众自主、自建、自管,避免了以往存在的“政府唱主角、百姓当观众”“政府唱戏、百姓拆台”的尴尬现象。
 
  “2”——即用好两支队伍,破解骨干力量缺乏的问题。充分发挥好驻村干部和村屯干部两支队伍的作用。
 
  一是在驻村干部层面,主要发挥宣传引导、技术指导作用。组织12个驻村工作组挨家挨户发动群众,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引导群众参与。同时,安排3名有建筑专业特长的驻村干部,加强对各村屯的技术指导,确保建设标准不走样。
 
  二是在村屯干部层面,主要发挥群众领路人、带头人作用。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布置,坚持动态考核、末位淘汰,做到“能者上、庸者让、劣者下”。去年11月份以来,仅在江州镇保安村14个屯中,就有7个屯长因推进不力而被撤换。以坚决的态度,将乡村建设“三清三拆”的要求更好地贯彻到位。
 
  “3”——即狠抓三项举措,破解能力欠缺、财力短缺的难题。
 
  一是坚持“走出去”参观,学习好经验。先后组织干部群众到大新县宝圩乡、龙州县水口镇、南宁美丽南方等乡村旅游景区、新农村示范点和新和镇那颜村、左州镇林村村等先进村屯参观学习50多批,3000多人次。通过实地参观感受,开拓了视野,交流了经验。
 
  二是明确务实管用的建设思路,最大限度争取群众支持。不追求高大上的形象工程和人造景观。首先,开展三清行动,方便生活。特别是修建排水沟,清理黑臭水体。在家家户户都有化粪池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规划,在房前屋后修建排水沟,集中收集、沉淀、处理,解决了污水横流的问题。其次,开展三拆行动,促进生产。通过清拆废旧房屋等建筑,在公共区域绿化、美化,修建微果园、微花园、微菜园,高效、集约地复垦了村里的闲置土地。最后,适当改善提升,保留乡愁。在财力物力允许的情况下,通过修建若干花池、树池、大榕树课堂和公共议事亭,满足了群众学习、休闲、娱乐的更高需求。以循序渐进、务实管用的建设思路,赢得了群众的理解、认可和拥护。
 
  三是创新党群共建的实施模式,最大限度节约建设成本。传统的经费使用方式,每个村有10万元,以发包给工程队的建设形式,最多修得1公里硬化路或者排水沟。我们通过创新模式,按照“政府买物料、支部带队伍、群众出人工、社会献爱心”的思路,实施竞争性奖补,高效使用经费。只有群众发动得好、投工投劳多的屯,才能得到物料扶持。根据各屯实际,安排5000~20000元不等的启动经费,用于采购水泥、砂石、砖头等物料。通过调动群众参与,压缩人工支出,最大限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率。据测算,一个200人左右的屯, 2~3万元的物料可以基本保障“三清三拆”建设需求,达到基本整治污水横流、垃圾乱堆的初步效果。但仅靠不足2万元的财政投入,进行基本整治,还达不到保安村叫豆屯这样的建设水平,需要进一步强化各方面保障。
 
  “4”——即强化四个保障,破解后继乏力、使用率低的难题。
 
  一是强化财力保障。污水和垃圾的问题解决后,通过“赊账”买物料的形式继续保持建设进度。主要充分利用上级的奖补政策,提前邀请上级乡村办到点指导,对于初核通过验收的屯,按照“获得奖补5万元”的标准,继续调拨物料开展第二期建设。如保安村叫豆屯,一期基本完成了“三清三拆”工作后,接着启动提升型建设,依次修建改造议事草庐、大榕树课堂、公共厕所等,共支出13万元的物料。其中:政府一期扶持2万元、奖补5万元,群众自筹4万元,社会捐赠2万元。在全镇投入50万元,铺开基本整治35个屯,一期建完后,达到上级奖补标准15个屯,获得奖补资金100万元(含市级补助),继续滚动实施二期建设。截至目前,推进了49个屯的基本整治。在这期间,加上群众大量的投工投劳和捐资捐物所得,达到了投入50万、获得奖补100万、带动一大片的可喜效果。
 
  二是强化人力保障。开展乡村建设的屯,通过每家每户出工1人以上,每周至少安排3天以上,开展乡村建设“三清三拆”劳动,确保每个点的建设均是群众自己动手、亲自参与,形成“人人珍惜、家家爱护”的良好氛围。甚至是在榨季、农忙时节,群众也轮流参与建设。如:板备村岜牟屯、叫豆屯,将群众分成三组,一组砍甘蔗,一组种甘蔗,一组搞建设,确保了农业生产与家园建设两不误。
 
  三是强化技术保障。通过本地“土工匠”、上级“专家团”的定期巡回指导,确保各村屯的建设不走样。既不因为经费少而妄自菲薄、自暴自弃,又不因为有点小钱就过分拔高标准、盲目建设。而是结合各村实际,如保安村叫豆屯,主要是结合产业、民俗,做好酸菜产业的文章;保安村那达屯,依托地势,做好污水治理的文章;板备村岜牟屯,依托山、水、古树,做好农家旅游的文章;板备村弄雅屯,因地制宜把臭水塘改造成亲水花园,等等。每个点的建设,都力争做到“十米一景”“百米一园”,开门有景、推窗见绿。
 
  四是强化制度保障。把群众积极参与劳动的成果,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制定村规民约、落实门前三包等形式,以制度的形式,加强长效管控。同时,在村一级,采取卫生评比制,对优秀的屯奖补物料;在屯一级,采取公益积分制,参加公益劳动的农户获得积分,在“爱心超市”里换取生活用品。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带着群众干,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影响力和组织力,形成了有效的基层党群治理结构。先后评选了170多个星级文明户,营造了“比学赶超”的良好建设氛围。
[责任编辑: 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