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北区:探索建立"五联"机制推动全域党建互联互动
来源: 中共重庆市江北区委组织部      时间:2020-01-02 14:56:15

   重庆市江北区地处主城核心区,是城市化进程走在前列的地区,城市党组织占93%,城市党员占96%,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更早、更突出。从2009年开始,江北区坚持“一盘棋”思想,突出系统建设和整体建设,探索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先后经历驻区单位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升格为社区党委、非公组织党组织企建社管、试点大社区党委等4个阶段,总结形成“区域联建、事务联商、活动联办、党员联管、服务联动”的“五联”机制,推动各领域党建实现了互联互动、共建共享。

 
  一、背景起因
 
  (一)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基层组织突破行政界限,互联互动成为趋势。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和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各领域党组织结构、人员结构、社会结合发生深刻变化,一些传统单位性组织逐渐放弃原有全能性的行政功能,一些新型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并不是以党组织的建立为前提,形成了一定区域内单位、社区、非公等组织交错状态,呈现扁平化特征,这种社会关系重构给仍按行政单位建立党组织的模式带来很大冲击。如何在现有社会结构框架内,找到区域内各类党组织更加有效的共建共享、互联互动,成为需要突破的重点问题。
 
  (二)区域组织各自为政,“自转”有序“公转”不足,互联互动常态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传统上,我们把城市区域内党建分为机关事业单位党建、国有企业党建、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社区党建“四大领域”,存在各讲一套、各自为政情况,各单位党组织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活动,有自己的特殊性和任务目标,而单位党组织之间互不来往、党员之间没有联系,这与城市党建形成整体效应的中心思想不相符。建立互联互动机制,推动街道社区、单位、行业党建互联互动,实际上是城市基层党建的主要框架,有了这个联动机制,互联互动就有了保障。
 
  (三)党建资源散落各方,未能实现有效对接整合,互联互动内生动力有待进一步激发。在一个城市社区范围内,驻扎着不同党组织,隶属于不同系统,掌握着不同资源。调研发现,这些党组织一定程度出现“资源优势”与“资源不足”并存现象,就其本身所拥有的资源而言,这是他们的资源优势;就其本身需要支配的资源而言,又感觉很是欠缺。这就需要激发内生动力,推动各类党组织主动走出“大院”“围墙”,融入城市党建“大家庭”,把各自掌握的资金项目、干部人才、场所设施、信息技术等拿出来共享,充分释放和放大各领域各单位党建“外溢”效应。
 
  (四)党建对象多元呈现,党员管理盲区不断扩大,互联互动教育管理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伴随着城市社会快速发展,新兴领域大量涌现,农民工、非就业人群、网民等在社区大量集中流动,党员居住区与工作地相分离,出现党员组织关系空挂或将组织关系迁出却不及时接转现象,党员管理盲区呈扩大趋势。如按照传统模式编制在一个支部内活动,不利于党员参加学习、发挥作用。这种变化必然要求突破原有地域、产业和行业局限,在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和活动方式方面作出相应转变,形成基层党建区域化的协调与互动,共同教育管理党员。
 
  二、具体做法
 
  (一)注重统领统筹,构建“区域联建”组织体系。江北区充分认识到,严密有效的组织体系是互联互动的基石,这就需要自上而下理顺关系、强化统筹、下移重心、优化设置,构建区域化组织体系。一是在社区实行“大党委”制。在基础较好的社区组建“大党委”,把社区中代表性强、单位党员多、整体素质高的驻区单位党组织书记选为社区党委副书记或党委委员。比如观音桥街道建北社区,将市外经委、中保财产等16个驻区单位和21个非公组织纳入社区党委,1450余名党员加入到社区“大家庭”。二是在纯小区实行“三位一体”。对新建开发的小区型社区,成立以社区党组织、业委会、物管公司于一体的党组织,干部实行交叉任职,将是党员的业委会主任、物管公司经理选为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到业委会、物业管理公司任委员或联络员,增强社区党组织统揽协调能力。三是在居民区实行“三三制”。以楼栋为单位,有3名党员以上的楼栋或相邻楼栋组建党小组,3个以上党小组楼群建立党支部,每个党支部人数原则上不超过20人,构建“楼栋党小组—楼群党支部—社区大党委(总支)”为构架的层级组织管理模式。四是在新兴领域实行“联合制”。针对辖区非公组织多、小、散,党员流动性大的特点,以楼栋为单元组建非公联合党组织116个,覆盖楼栋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400余个、党员300余名。
 
  (二)注重共驻共建,建立“事务联商”运行机制。推进城市基层党建,重在共驻共建,难在共驻共建,关键在构建各级党组织牵头、各成员单位积极参与的事务联商机制。一是街道开好“三个会”。年初召集辖区单位负责人召开1次辖区工作安排会,每月召开1次街道城市党建联席会,每年召开1次党员代表会,对辖区重大事项进行决策。二是社区做到“四主动”。主动向驻区单位通报社区党建工作情况,体现重视和诚意;主动邀请驻区单位参加活动,有效整合资源;主动征求驻区单位意见建议,推进社区共治;主动为驻区单位服务,切实凝聚人心。三是驻区单位落实“四要求”。要求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共推区域发展;要求驻区单位党员参加社区活动,互帮互助、共同提高;要求非公组织主动接受社区党组织领导,结合行业特点发挥作用;要求驻区单位干部评先评优、晋升提拔要征求社区意见,提升党组织组织力。
 
  (三)注重聚心聚力,创新“活动联办”工作方式。主动适应城市人群构成分布和各类组织特点,积极探索党员便于参加、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一是开展开放式组织生活。在坚持“三会一课”基础上,打破支部界限,根据上级阶段性任务和要求,实行党组织活动议题大家提、活动方式大家议、活动内容大家定,吸引辖区单位党员群众参加,提高组织生活质量。寸滩街道兰溪社区开展“制度建设重要还是队伍建设重要”辩论赛,吸引驻区单位的党员参加,既拓宽了组织生活方式,又提高了党员参与积极性。二是举办主题实践活动。根据党员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每月确定主题,从驻区单位邀请具有专业特长的党务干部和优秀人才,通过“区域大讲堂”“社区文化之声”等载体,向党员群众宣传党的政策,传播党的声音。三是搭建网络教育平台。建设“江北智能党建”大数据平台,开辟区域共享网络学习园地,线上线下开展“党建微家园”“微系列”活动,传达上级党组织要求、举办党建知识培训、宣传社区党委工作思路、工作计划,开展网上组织生活和网上学习交流,及时传达上情、沟通内情、畅通下情。
 
  (四)注重分层分类,搭建“党员联管”平台载体。以“服务单位+服务社会”为切入点,探索党员分类管理、多重管理,实现有效管理。一是管好“在职党员”。出台单位和社区党组织双重管理办法,建立“一到两访三个一”制度,在职党员每年回居住地社区报到1次,每季度参与社区接访、走访群众1次,每年公开1项服务承诺、参加1次志愿者服务、结对帮扶1户困难群众。8000余名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实现双重管理,组建300多支党员服务队,服务情况纳入个人考核。二是管住“流动党员”。实行流入地和流出地“接续教育”“双重管理”,委托“流入地”党组织将3300余名党员纳入管理,“流出地”党组织加强日常联系,通报重大事项。三是管活“无职党员”。推行“设岗定责”,各社区党组织结合无职党员实际,设置政策宣传、法律咨询、纠纷调解、卫生监督等10个岗位,吸引无职党员主动认领、开展服务,惠及群众30多万户。
 
  (五)注重整合融合,激发“服务联动”工作活力。整合辖区资源,联合驻区单位力量,集众智、聚合力、抓服务,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一是党建引领自治。推行“三访三解”,组织社区和驻区单位党组织参与定期接访、划片走访、工作顺访,解释政策、化解矛盾、解决困难。观音桥街道鲤鱼池社区和驻区单位党组织联合派出人员,挨家挨户上门走访,召开10余次议事会,将居民意见建议整合汇总,推出居民停车自治公约,困扰多年的停车难问题得到缓解。二是党建引领服务。坚持线下与线上服务同步推进,依托1个区行政服务中心、12个街道公共服务中心、97个社区便民服务中心、12个党群服务中心,为15万名群众代办工商、税务等38类证照手续;依托“群工系统”,推行会商联办、事项转办、跟踪督办,解决群众反映事项30110件,群众满意率达99.6%。三是党建引领和谐。联合驻区单位党组织开展助老、助困、助学、助业“四助”服务,建立爱心超市97个,实施稻草人守护计划,举办就业再就业技能培训295场次,常态化帮扶弱势群体12万人,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就业困难问题。
 
  三、主要成效
 
  (一)各类组织联动了起来、协同共进。很多党组织虽然驻在街道社区,但关系互不隶属,相互比较封闭,过去没有制度要求和约束,局限在自己“一亩三分地”,认为城市党建和社会治理是街道社区的事,被动应付的多。建立“五联”机制后,参加会议、共享资源、举办活动、服务群众等成为驻区党组织的刚性要求或内生动力,固化了职责,明确了任务,夯实了责任,达到了共赢。现在80%的驻区党组织都参与了共驻共建,共建活动成为常态,深入了下去、联动了起来、取得了实效。
 
  (二)资源力量集结了起来、优势互补。“内驱居首,动力无限。”通过建立“五联”机制,推动驻区党组织共享资源、交换资源、获取资源,在与其它党组织交换资源中获取所需,在为其它党组织提供资源中履行责任,在推动资源共享落地中密切关系,推动形成了驻区党组织开展“契约化”共建新模式,统筹解决了各自实际需求和难点问题。许多驻区党组织负责人深深感到,这是实现“互利共赢”的最好平台,让驻区党组织偿到了“甜头”,共享资源的劲头更足了。
 
  (三)治理能力提升了起来、和谐有序。伴随城镇化与社会转型的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环境日益复杂和高度不确定,社区党组织独立承担日益吃力,需要充分调动行业系统部门单位和各类组织共同担当。通过建立“五联”机制,强化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成为辖区内各领域党组织的“轴心”,像吸铁石一样把每个驻街单位、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统起来”,共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治理能力大大提升,治理效果群众认可,在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民调中获得高分、成功摘牌。
 
  (四)党建活动丰富了起来、实效突显。党员共管、活动共办等系列制度设计,推动辖区各领域党组织主动承担党员教育管理责任,陆续推出“铭记入党那一天”“好家风伴我一生”“民情恳谈诉心声 社区治理同参与”等体现政治性、实效性、创新性的组织生活,让各类党员找到了“家”,让组织生活有了吸引力,党员真正从中受到了教育、得到了提升、找到了归属感。特别是组织生活由过去几个党支部成员、几个老同志“熟面孔”,变成了很多流动党员、老党员等都主动要求参加的生动局面。
 
  四、工作启示
 
  (一)打破行政壁垒是重中之重。推动区域内党组织互联互动,关键在加强系统建设和整体建设,重点是打破行政壁垒,难点也是打破行政壁垒,将各类党组织链接起来、统领起来。江北区突出融合理念,打破领域、单位、行业条块壁垒,着力构建“区域联建”组织体系,推动区域内各单位组织联建、干部联任、利益联享,形成统一领导、纵横发力、协调有序的互联互动格局,从围墙内走向了围墙外。
 
  (二)激发内生动力是关键之举。推动区域内各党组织互联互动,不仅要增加外部压力,即采取所谓的行政手段,更要激发内生动力,也就是利益驱动。针对内生动力不足问题,江北区突出契合的理念,以党建工作为纽带,以互助共赢为目标,建立事务联商、活动联办、党员联管机制,打造利益共同体、奋斗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较好实现了互联互动由“行政推动”向“利益驱动”转变,从“聚人气”向“聚力量”转变。
 
  (三)推动社会治理是应有之义。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是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目标,推动基层治理创新是社区和驻区党组织的直接责任。江北区聚焦基层社会治理,建立“服务联动”机制,通过互联互动、融合共享,铺建一张覆盖整个社区的党建网络,强化对社区自治组织有效领导,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基层治理成效检验基层党建,体现了“治理”本意,落实了党建引领治理要求。
 
  (四)建立制度规范是固本之策。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推动社区各领域党组织互联互动也不例外,必须健全共驻共建制度体系,形成制度规范和约束。江北区将社区党组织共驻共建当成一个整体来谋划,对涉及关键重点的组织设置、权力运用、资源共享、利益驱动等进行统筹考虑,建立统一领导、协调各方、有序推进的“五联”机制,形成了全域党建互联互动的“动力主轴”。
 
  (责编:黄瑾、秦华)
[责任编辑: 王梓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