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门街道的“一二三四”工作法
来源: 时间:2020-01-02 15:40:12
北京市东城区前门街道毗邻天安门广场,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留有大量的文物建筑和历史遗存,是北京古都风貌保护的重要地区。辖区面积1.09平方公里,主要大街8条(含1条步行街),胡同56条,有4个社区居委会。户籍人口8987户、22163人;常住人口3163户、8981人。辖区有包括共青团中央、首都规划展览馆、铁路博物馆在内的145家社会单位,金融、教育、医疗、餐饮、超市等商业服务网点分布齐全。2017年,街道认真落实市、区关于“疏解整治促提升”的重大战略部署,全街党员干部牢记“三年任务、一年完成”誓言,以共创“十有十无”示范街区为行动目标,坚持“一二三四”工作法,努力建设示范街区。目前,街道“十有十无”示范街区创建已拆除违法建设201处4913。26平方米,完成全年总任务的301%,修缮美化环境13处,清理占道经营点位11处,封堵垃圾道17处,封堵取缔七小业态3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网点及食品加工点2处,清理杂物堆63处44车,清理私设地锁22处。经过整治,前门三里河重现了消失近三百年的“水穿街巷”景观,西打磨厂街恢复了明清范,前门东小街成了居民后花园,辖区街区品质有了明显提升。
重“一核”,确保“十有十无”环境提升工作“打得开”
非首都功能疏解、“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等中心重点工作,是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有力推手,也是提升街巷环境品质的有效举措,更是衡量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尺,发挥党的领导核心和引领作用是关键、是基础。围绕这个核心,街道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首先,党建先行打基础。一是强化思想对接。街道工委制发了《关于在推进中心重点工作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实施意见》,要求工委所属各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各项中心重点工作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区委和街道工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按照市委、区委和街道工委的部署和要求,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组织动员广大党员积极投入工作,确保各项中心重点工作顺利推进。二是强化组织对接。为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分别在前东、草厂、大江三大片区成立临时党支部,片区组长任党支部书记,组织党员认真学习相关政策、法规,落实党员责任,承诺做到“六带头”:带头维护大局、带头宣传政策法规、带头遵纪守法、带头维护秩序、带头做好群众工作、带头拆除违建,以实际行动带动和影响亲属朋友和周围群众,为确保各项中心重点工作的顺利推进作出积极贡献。三强化工作对接。将精力、人力、物力、财力向中心重点工作倾斜,积极做好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充分听取各个片区的工作情况汇报,针对重要个案,逐一制定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协调公安、城管、食药等职能部门全程服务,确保每拆一处违建都有党员干部参与,涉及的每户居民和每个企业都有党员干部服务,每个工作环节都有党员干部负责。
其次,干部一线受锤炼。一是搭建干部一线锻炼平台。“三年任务、一年完成”,创建工作任务很艰巨,其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矛盾、每一项工作都需要人去落实。针对这一实际,街道工委抽调了多名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年轻有为的党员干部安排到创建工作的第一线,重点工作的最前沿和主战场,让干部在任务艰巨、矛盾突出的工作中提高能力素质。二是完善干部一线培养机制。加强对抽调干部经常性考核与管理,从干部在中心重点工作中的作风、执行力、勤政廉政等方面进行培养与考察,对干部工作表现进行实地考察,根据工作实绩分高下,根据群众口碑评优劣。三是树立干部一线选拔导向。将中心重点工作一线作为发现干部、识别干部、遴选干部的“赛马场”,将干部在中心重点工作中的表现作为评优和提拔的重要依据,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第三,强化核心促提升。街道工委建立健全了党建工作联动机制、党建工作责任机制以及地区党员联管机制,推行了“民情接待室听群众说事、社区议事厅让群众议事、党委联席会帮群众理事、党务公开向群众晒事、双述双评邀群众评事”的社区党委“五事”工作法,形成了街道工委统一领导、责任部门齐抓共管、社区党组织首当其责、辖区社会单位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格局,在创建工作、安保维稳等重要工作面前,有效发挥了各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有力推进了地区各项工作。
强“两翼”,确保“十有十无”环境提升工作“稳得住”
强化前门街道办事处和前门大街管委会的“两翼”作用,统筹推进东、西区“十有十无”示范街区创建工作。一方面,街道统筹职能部门(社区)、项目主体(天街公司)、驻街单位及其他社会力量,全面推进“十无”整治、“十有”创建、宣传动员、民生保障等各项工作,重点推进草厂文保区雨污分流、能源更替、架空线入地等环境提升任务,平稳有序开展特色创建,着力打造“老胡同·新生活”国际一流和谐宜居社区,老火车站违建等“十无”整治难题逐一破解,有街巷长等“十有”目标陆续实现;另一方面,前门管委会围绕创建目标,创新业态升级,精细街区管理,整合文化资源,拓展文化内涵,发挥“前门历史文化节”品牌优势,着力打造“老北京·新体验”文化体验式消费街区。
经过近一年的整治提升,前门地区逐渐呈现东西一体、东静西动的发展格局。消失多年的三里河盛装亮相,河道两侧古朴的院落与清澈的三里河相映成趣,精心设计的绿地空间沿着河道弯曲形态自然展开,形成了胡同、院落与三里河“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美好意境。西打磨厂街践行前门东区“老胡同·新生活”定位,最大力度疏解街区居住功能和低端业态,努力体现“打磨匠人”精神的文化创意、设计创新核心理念,积极打造集文化创意与设计创新为核心理念的“西打工坊”品牌。目前已基本竣工的前门东小街项目,对小街存在的违法建设、出租垃圾道住人、堆物堆料、私设灯箱牌匾等环境乱象及“七小”低端业态进行集中整顿,经过翻新道路、绿化美化等一系列环境综合提升,前门东小街被打造成为前门地区第一条实现“十有十无”目标的示范街巷。
建“三制”,确保“十有十无”环境提升工作“推得动”
一是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制。成立“十有十无”示范街区创建指挥部,区、街道两级领导分别担任总指挥和副总指挥,49个职能部门(科室、社区)和驻街(项目)单位为成员单位,指挥部在关键时刻,及时定方向、定任务、定要求,出政策、解难题、激活力,明确工作目标,提出工作标准,推动创建实施。
二是建立高效率的指挥机制。指挥部每周二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全面听取各工作组创建情况汇报,全力抓落实、及时调方案。为增强创建时效,指挥部及时将环境整治工作组化整为零,按照社区建制,分别成立前东、草厂、大江三个片区工作组,各自配备执法、拆除、维稳力量,重点开展“十无”整治,运行机制的变化提高了效率,产生了奇效。
三是建立全过程的督办机制。指挥部成立督导工作组,坚持日督整治数量、周督整治进度(“十有”进度)、月督疑难问题解决;各工作组坚持做到“五清”,即:底数清、任务清、难点清、方法清、进度清;三个片区工作组围绕“十无”整治提升,展开了竞赛,形成了你追我赶、齐头并进的创建氛围。
做“四则运算”,确保“十有十无”环境提升工作“见实效”
一是“加”民心之钙。通过在主要大街张挂硬制横幅30条,背街小巷、楼门内外张挂软质横幅80条,张贴一封信230张,入户发放一封信2000余张,编订《工作简报》16期等平台进行宣传;用好媒体阵地,先后在BTV北京新闻、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北京青年报、法制晚报、新东城报、东城资讯电视等市、区媒体刊播新闻60余篇,街道自有平台宣传100余次,展开强有力的宣传攻势;通过报纸、微信、广播、问卷等方式对地区居民进行征求民意调查;通过举办座谈研讨、道德讲堂,邀请区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体验新前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凝聚共识;在用好报纸、微信等宣传媒介的基础上,将创建宣传融入道德讲堂、文艺演出、百姓宣讲、民生保障等工作中,宣传政策,解答疑难,求同存异,共创示范街区。
二是“减”胡同积弊。以实现“十无”为标准,充分运用综合执法、物业管理等方法,重拳出击,集中清理整治街巷胡同存在的违法建设、开墙打洞、无证无照及占道经营、堆物堆料等违法形态,同时把整治提升与长效治理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引入专业停车管理团队东方捷路,对区域内涉及六条道路的776个车位进行了规范化管理,为411户居民办理了停车证,清理了11辆占位僵尸车,缓解了地域内居民停车难的问题;通过建立微型消防站,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开展防火巡查和消防宣传教育,确保了街区的消防安全;通过“见缝插绿”“拆墙见绿”等手段,合理利用街区公共空间,建设“街角广场”“街心公园”“迷你广场”等绿化景观提升了街区品质,提高了街区服务管理精细化水平。
三是“乘”多方合力。以创建“十有”为内容,成立了“党员志愿服务队”“垃圾捡拾队”“文明交通引导队”等志愿者服务队,共同维护小巷环境之“净”;通过孵育“环境理事会”、设立“街巷长”和“市容市貌监督员”,制定“风貌保护导则”“社区居民公约”等举措,加强巡视,维护小巷人文环境之“静”;举办“寻梦城南”系列社区活动,展示老北京新容旧貌,打造前门和谐宜居之“境”。
四是“除”矛盾隐患。以和谐宜居为目标,用好群众工作这一“传家宝”。成立处级领导干部信访代理组,建立处级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制度,实事求是地引导好居民群众对“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的偏激、错误认识;打造“南芦茶坊”,以茶“交心”、以文化人、以情感人,通过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赢得群众理解和支持;多方发力、协同攻坚,千方百计地解决好“十有十无”示范街区创建工作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让广大群众在“拆违封堵”“见缝插绿”等环境改善中,在多元参与、齐心共治中消除不正确认识,改变不配合态度,不断增强获得感。
[责任编辑: 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