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龙潭街道夕照寺社区工作法
来源:民政部官网      时间:2019-11-14 11:24:15

   夕照寺社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龙潭街道东北角,社区面积0.85平方公里,共有居民楼24栋,常住人口1434户、4152人。夕照寺社区是典型的老旧社区,产权单位长年失管,造成社区环境卫生脏乱、基础设施落后、矛盾纠纷频发等问题突出。2017年,夕照寺社区以夕照寺西里南区为试点,围绕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工作思路,在全市率先推出“小巷管家”工作法,广泛动员社区党员、社区居民、社区社会组织和驻区单位等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和环境整治提升工程,真正做到决策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工作聚力于民,效果求证于民,实绩普惠于民。

 
  一、主要做法
 
  (一)组建“小巷管家”团队。
 
  一是招募“小巷管家”,组建“小巷管家”团队。夕照寺社区按照“一巷一管家”原则,面向社区居民招募“小巷管家”,招募标准包括:热心公益事业、有能力有时间参与社区环境整治提升,“两代表一委员”优先,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优先。
 
  二是落实聘任流程,保障“小巷管家”履职。社区党委、社区居民委员会牵头,组织符合招募条件的“小巷管家”认领街巷,确定“责任区”后,召开“小巷管家”团成立大会,由社区党委、社区居民委员会颁发“小巷管家”聘任证书,配发蓝帽子、工作背包、《工作记录本》,佩戴“小巷管家”胸牌,开展任职动员。
 
  三是完善培训内容,提升“小巷管家”能力。建立“初任培训、集体培训、技能培训”三位一体的培训指导体系。由社区党委、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开展“小巷管家”初任培训,学习各项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工作开展流程、基本工作技能等;组织“小巷管家”参加街道开展的集体培训,全年培训次数不少于4次,内容涵盖心理疏导、政策宣讲、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内容;由社区党委、社区居民委员会定期收集本社区“小巷管家”专业技能需求,向街道反馈,由街道统筹安排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重点提升“小巷管家”突出问题查报能力和专项问题处置技能。
 
  (二)践行“小巷管家”工作经。
 
  结合“小巷管家”人员特点,本着简便易行的思路,夕照寺社区“小巷管家”们总结了“巡、访、做、报、记、刷”六字工作经。
 
  每日巡:对照东城区“十无一创建”标准,每天对街巷进行巡视。
1.jpg
 
  经常访:对社区居民、驻社区单位、辖区门店经常性走访,了解基本情况,收集意见建议和服务需求。
2.jpg
 
  随手做:对不文明行为及时进行劝阻,遇到可以自行解决的问题及时处理。
 
  实时报:针对自己力不能及的事项及时上报街巷长,并对街巷长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监督。
 
  及时记:将巡访情况详细记录在《龙潭街道“百街千巷”工作记录本》上,并对已经记录在册的问题进行跟踪反馈。
 
  按时刷:把“小巷管家”纳入社区志愿者队伍,配发志愿服务卡。在结束每日巡访工作后,携带巡访记录到社区进行刷卡和备案登记,享受日常志愿服务双倍积分奖励。
 
  (三)建立“小巷管家152”管理体系。
 
  一是制定1份管理总纲。制定《“小巷管家”管理制度》作为管理“小巷管家”工作的指导性制度,明确“小巷管家”日常管理职责及考核标准。
 
  二是完善5项事务性制度。建立完善“小巷管家”招募退出、工作职责、培训指导、志愿反哺、评价激励等五项事务性制度。建立招募退出制度,明确“小巷管家”招募退出的条件和流程,保证“小巷管家”队伍的战斗力、凝聚力;明确工作职责,保证“小巷管家”开展工作有方向、有指导、有流程、见成效;建立培训指导制度,不断提升团队整体素质和人员个人能力;建立志愿服务积分机制,“小巷管家”按时刷卡所获积分可用于兑换龙潭街道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的便民服务项目,实现“小巷管家”志愿行为的规范管理和公益激励;建立“金牌管家”评选机制,对工作表现突出的个人进行奖励,对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典型案例及时进行宣传和推广。
2.jpg
 
  三是建立2项问题处理机制。一是创新建立“‘小巷管家’吹哨,街巷长报到”机制。学习北京市“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经验,建立“‘小巷管家’吹哨,街巷长报到”机制。“小巷管家”将无照游商、无照经营、店外经营、暴露渣土、堆物堆料、违法建设、安全隐患等问题向由街道干部担任的街巷长报告,由街巷长统筹资源及时处置。二是将“小巷管家”发现问题的处置工作融入“社区共治委”议事协商机制。“社区共治委”由社区党委书记牵头,街巷长、执法力量、社区工作者、驻社区单位负责人、“小巷管家”、居民代表等多方主体参与,定期围绕社区公共事务开展协商议事。“小巷管家”发现社区居民反映强烈的问题,可提交“社区共治委”,通过多方参与、协商共治的机制予以解决。
 
  二、工作成效
 
  (一)吸引居民深度参与。社区居民通过担任“小巷管家”,把社区当成自己的“家”,通过每日“巡、访、做、报、记、刷”,了解“家底”,体会当好社区这个“家”的不易,更积极地做好居民群众的说服工作,更主动配合社区党委、社区居民委员会开展工作。在社区环境整治工作中,通过“小巷管家”调动社区居民,发挥社区居民自治的作用,切实增强居民群众的社区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解决好社区治理过程中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与居民群众自下而上参与的有机结合问题,处理好社区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搭建沟通交流渠道。“小巷管家”机制搭建起社区、居民、驻社区单位、街道之间的沟通桥梁,“小巷管家”及时发现反馈问题,成为社区党委、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左膀右臂”。夕照寺西里南区的环境整治,需要拆除违建,划分停车位,引进停车公司,规划小区花园,每一件事都需要各方面的沟通协调。“小巷管家”主动履职尽责,广泛收集民意,发动社区居民亲自参与小区整体规划设计,积极做好居民与施工单位、居民与居民之间的沟通调解工作,在南区环境整治工程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实现居民参与常态化。依托“小巷管家”机制,推进社区环境整治,树立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通过深度参与社区环境改造工程全过程,社区居民倍加珍惜工作成果,参与巩固社区环境整治成果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比如:西里五号楼、七号楼居民在“小巷管家”的带领下,继续深化对楼内空间的治理,利用环境整治过程中形成的参与式协商讨论会议机制,由楼内居民共同参与制定楼内规范,更多的问题通过社区居民自治的方式得以解决。
4.JPG
[责任编辑: 崔凤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