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区网 2018-12-04 15:44:39
石碾,在那个还没有电动粉碎机的岁月里,它是农产品加工的主要工具。它像年轮转过了一圈又一圈,转动了几代人的温饱,碾出了所有人的幸福。我家40年的故事,就要从一盘古老的石碾讲起……
讲述者:孟宪丛,男,54岁,商店老板
记录者:孟凡,女,27岁,讲述者女儿
我的家乡是在河北的一个小山村,村中央有两间土坯垒起来的没有门的小屋,那就是碾房,碾房里面有一盘光滑圆润、阅尽沧桑的大石碾。曾经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石碾,被遗忘在村庄的角落里,已经尘封多年了。
石碾 资料图
那时,每个村里至少都有一盘石碾。开始碾子的作用是把粮食碾成面粉,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在我们村里,石碾主要是碾糕面,我们村里叫“推黄米”。据母亲说,碾子推出来的黄米糕面颜色黄且筋道。那时候,黄米糕对于人们来说是稀罕物,只有过年过节,或者有亲戚客人来,才有机会吃油炸黄米糕。
记忆中,在碾房里拉碾有时候是用生产队的毛驴,有时候是人拉或人推,叫“推碾子”。如果是毛驴拉碾子,要把驴的眼睛捂上,要不然它看见碾盘上黄米想吃,不会拉着碾杆前进。另一方面怕它晕,把驴眼睛蒙起来,它看不到周围景物变化的时候,就不会对方向产生错觉,不会晕,可以保持平衡,以为自己在走直线。
如果是人拉碾或推碾,力气大的一个人推,力气小的两个人推,或者一个人拉一个人推。其中一个推的人一手推着碾杆,另一手拿着笤帚,往里面扫那些轧挤到碾盘边上的黄米。推碾不仅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一次往碾盘上倒多少,碾多长时间开始筛箩,都是有讲究的。随着碾磙一圈一圈地碾轧,碎了的黄米被一遍又一遍地箩,直到剩下极少量渣子为止。就这样,在一静一动的两石之间,人们不停推碾,推过一个个漫长的日子。
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村里人们就会拿着笤帚、箩子、簸箕到碾房里碾糕面。尽管这时推碾的人家多了,人们也不争不抢,总是按先来后到,把笤帚、面袋、箩子、簸箕等放成一排挨着排号,轮到谁家就谁家碾,很少有人乱插队。石碾从早一直到转到半夜也不停。记得在碾糕面的时候,母亲总是先用铲子、笤帚把石碾打扫干净,再沿碾盘转着将金灿灿的黄米慢慢倒在石碾上,用手均匀地摊开,然后吃力地推着石碾走,我也蹦蹦跳跳地帮着推,母亲推碾微笑的神情和被汗水打湿的蓝布衫让我至今难以忘怀,那石碾就像沉重的车木轮,在我的记忆深处经久不息地转动着。
听母亲讲,上世纪三年困难时期,石碾成了人们的救命工具,由于缺少粮食吃,人们就在石碾上碾树皮面、草根面、山药蔓子面、“扁珠珠”面……靠这些“面”对付着裹腹度命,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强大了,人民的收入也增多了,那些靠着“面”果腹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后来,随着磨面机器的普及,碾子的作用就小了许多。如今,石碾在农村也很难见到了,超市里面各种精细的食物随处可见,现在母亲做油炸黄米糕再也不用分时候了,随时都可以去超市买黄米面回来做。
记录人的话:
石碾,是中国人最传统的食物加工工具,它古老而厚重,简单而恢宏,它传递出中国人坚韧不拔、聪明勇敢的精神。它陪伴祖辈父辈走过那段最简单也最艰辛的时光,同时它也见证了中国的巨大变迁与发展。
[责任编辑:张雅]
选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
表演:社区志愿者
投票
选送:中国社区网
表演:社区志愿者
投票
选送:魏都区文峰街道长青社区
表演:社区志愿者
投票
选送:魏都区文峰街道长青社区
表演:社区志愿者
投票
选送:魏都区文峰街道长青社区
表演:社区志愿者
投票
选送:魏都区文峰街道长青社区
表演:社区志愿者
投票
选送:魏都区文峰街道长青社区
表演:社区志愿者
投票
选送:魏都区文峰街道长青社区
表演:社区志愿者
投票
选送:魏都区文峰街道长青社区
表演:社区志愿者
投票
选送:魏都区文峰街道长青社区
表演:社区志愿者
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