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武汉文明网 2017-12-14 11:54:11
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诸家绣法之长的汉绣是汉族传统刺绣工艺之一,揉合出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绣法。黄春萍是土生土长的武汉嫂子,也是著名的汉绣大师。和许多老一代的绣娘一样,她这一辈子,就只做了一件事:汉绣。用黄春萍的话来说,她把青春献给了汉绣,一辈子都离不开它。
在武汉司门口红巷艺术城,有一家名为“锦绣坊”的店铺。踏入锦绣坊,并排放着8台绣案,左右两侧的墙上的汉绣排列错落有致。一群绣娘正埋头于绣案上,手中的绣针上下飞舞,一幅幅浑厚、富丽的图案便在指尖华丽而生。
店主黄春萍(图左一)是土生土长的武汉嫂子。和许多老一代的绣娘一样,她这辈子,就做了一件事:汉绣。用黄春萍的话来说,她把青春献给了汉绣,一辈子算是离不开它了。
2001年,黄春萍工作的绣品公司突然倒闭,经过一番思考,她开始一边零散地接绣活,一边投入到汉绣的创作。经过潜心摸索,黄春萍在2008一手操办成立了以汉绣闻名的锦绣坊。
绣坊一开业,不少汉绣爱好者便慕名而来。何荣华的家就住在“锦绣坊”附近,每逢空闲她就到店里报到。汉绣追求色彩浓艳,华丽多彩的艺术效果,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何荣华说,刚开始她常常为挑选哪个颜色而烦恼,有时挑的颜色稍有偏差,整幅作品的味道就变了,只能拆了重来。“每次我碰到搞不定的难题,就缠着黄老师问,她总是不厌其烦地为我解答。”如今,何荣华已经能够独立完成配色,绣出的作品也越来越精巧。
2010年,一名残疾人来找黄春萍拜师,黄春萍当即决定收下这名特殊的弟子。当时,黄春萍带一名徒弟收学费1500元,可对这位残疾人,黄春萍毫不犹豫地回答“免费”。从那时起,黄春萍定下一条规矩,绝不能在残疾人身上赚一分钱!那之后,好几个听闻消息的残疾人寻到“锦绣坊”拜师学艺。
这些年,黄春萍除了给这些残疾学生传授技艺,还带领他们参加比赛,帮他们联系订单、销售绣品。在第五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上,她的两名残疾人弟子分别斩获刺绣类第五名和第七名,刷新了湖北刺绣类参赛的最好成绩。
如今,黄春萍带出的残疾人徒弟已有500多人。有朋友为黄春萍算过一笔账,光是免掉的学费就达80多万元,更别提她为之付出的教室租金、针线绸布费用……当人们一次又一次问她“为什么?”她总是淡淡地回答:“每个残疾人,本身就是一部苦难史,他们在困境中挣扎,我能帮一点是一点。更何况应该是我感谢他们,是他们在帮我圆梦,圆传承汉绣之梦!”
今年秋天,湖北美术学院联系到黄春萍,想请她给视觉传达设计学院的学生们开一门汉绣专业课。黄春萍推掉了手头的工作,带着几十副专业行头,和店里的2名老师住进了30公里外的学校。“我特意给每个同学都准备了不一样的图案,可以让学生们学习到不同的绣法,比如‘五蝠’要用盘金绣,寿桃要用平绣,瓷瓶要用打籽绣……”说起自己的教学计划,黄春萍显得很是兴奋。
在一教室的“绣娘”里,为数不多的几位“绣夫”成了“红花从中几点绿”。比起穿针、绕线、扎针绣花蕊,几个年轻的帅小伙“张飞穿针——粗中有细”,技术一点都不输给女孩子。黄春萍说,汉绣的发扬正需要这样的“绣夫”,著名的潮绣大师林智成、蜀绣大师彭智平都是男性,以男性的思维创作出的作品气势往往更显磅礴,“要是能多一些这样的男徒弟,汉绣发扬光大就更不愁咯!”
在黄春萍心里,一直有个心结。过去,汉绣曾与苏绣、湘绣平分秋色,成为贡品,风光无限,但如今,境遇差之千里,这让黄春萍很是痛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走进年轻人生活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只有活在当下,才能有未来。”在课堂上,黄春萍给同学们说的最多的就是“创新”二字。
这些年,黄春萍凭借对汉绣艺术的坚持和传承,获得了湖北省汉绣传承人、民间文化守望者等诸多荣誉。但面对鲜花和掌声,黄春萍却显得很平静,“我只是在汉绣这条路上一直坚持,并且不忘初心而已。”(摄影:黄理慧 方凡)
[责任编辑:邹祖云]
选送:中国社区网
表演:社区志愿者
投票
选送:中国社区网
表演:社区志愿者
投票
选送:中国社区网
表演:社区志愿者
投票
选送:中国社区网
表演:社区志愿者
投票
选送:中国社区网
表演:社区志愿者
投票
选送:中国社区网
表演:社区志愿者
投票
选送:中国社区网
表演:社区志愿者
投票
选送:中国社区网
表演:社区志愿者
投票
选送:中国社区网
表演:社区志愿者
投票
选送:中国社区网
表演:社区志愿者
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