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人建立声音档案 呼吁口技艺术的开放性传承

来源:中国青年网  2017-12-11 16:32:06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这是不少人对于口技艺术的启蒙篇章。从战国时期“鸡鸣狗盗”的成语故事到清代的“隔壁戏”,再到如今珍贵的民间表演艺术,随着时间流逝,“口技”的受众范围也在慢慢变小,但仍旧有人不忘初心,传承着这门古老的艺术。甚至已经有人打破了口技艺术一定要“家传”“身传”的传统,以建立声音档案的方式呼吁更多的民间艺人,传承要不拘一格,与时俱进。

W020171202297635909877.png

  张康夫在西博会上表演口技。席小雨供图

  从艺半生 心系口技艺术传承发展

  今年11月,记者在杭州西湖文化博览会上遇到了已经71岁的口技艺人张康夫。一身长袍马褂、一双软底布鞋、一只话筒,张康夫就简单地往台上一站,从《抓小鸡》到《老母鸡生蛋》再到《百鸟朝凤》,仅仅凭着声音就抓住了过往游客的耳朵。

  “现在会我这个的,长三角就剩我一个人啦,其他人都走啦!今天听到我的表演,你赚到啦。”一句略带调侃的话语,却道出了口技艺术传承困难的窘境。从13岁拜师知名上海口技艺人韩万杰开始,张康夫经历了年少登台和天命之年后两次复出,如今年过古稀还仍旧在表演,为的都是自己心心念念的口技传承。

  “小时候父亲在城隍庙后门开茶馆,有很多艺人都在那里表演,听到口技就一下子被吸引了,就很坚定地说想要学。13岁那年就和师傅一起走南闯北。”“跑江湖”的过程对当时年仅13岁的张康夫来说并不轻松。最初的一年,他主要的工作就是照顾师傅的饮食起居。“因为艺人有这样的传统,只传给自己的孩子,而且传男不传女,师傅没有孩子才收了我做徒弟,他自然不愿意一上来就教我。我就趁着师傅午睡的时候,去很远的广场上自己吹,平时观察师傅和两位师兄怎么吹,就慢慢能吹出声音了。”也正是这样的相处,让张康夫和师傅的关系日益亲密,直到张康夫通过了最后一个考验,才算是真正开始了口技表演生涯。

  “有一次,师傅应该是故意在床上丢了钱,我看见了也没多想就收起来,塞到了师傅的枕头底下放好,等师傅休息的时候就跟师傅说了这件事情。后来师傅应该是觉得我品行过关,天赋也不错,就开始全心全意地教我。”

W020171202297635968197.jpg

  张康夫仅仅系统地学习了一年,就能独立上台表演。15岁那年,因为师傅牙痛无法表演,他临时顶替师傅上了舞台,一炮而红。直到17岁剧团解散,他一直都是在表演中度过。

  剧团解散后,张康夫回到了宁波老家,后来被抽调到宁波市曲艺团,主演过《我肯嫁拔伊》《白相大世界》等很多脍炙人口的戏曲,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但他最钟爱的口技艺术却被冷落在一边了。

  从幕后走到台前 诠释看得到的“隔壁戏”

  一直到2000年,退休后的张康夫才重新登台表演。

  对张康夫来说,重拾技艺并不难,因为这几十年他从来没有间断过练习,但如何让现在的年轻人接受它就成了难题。再三思量后,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以前我们这个‘口技’是叫做‘隔壁戏’,也就是躲在帘子后面用声音交流,就像文章里说的一样,‘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可能大家更想面对面交流,尤其是当面才能让年轻的观众感受到口技的神奇之处,所以我要走到台前,让所有人能看到,大家才会感兴趣,口技才更有希望传承下去。”

  这次的复出,也是张康夫第一次走到台前。以前在幕后,表演完就能谢幕散场,而这次,在表演的同时,他要和台下的观众不停地说话互动。

  “仔细听,猜猜这是小鸡还是老母鸡?”“我用口技可以唱歌,听出是什么了么?《好汉歌》。”“这个是《百鸟朝凤》,一般人可是不会的,想听只能听我的。”幽默风趣的语言为他赢得了不少粉丝,张康夫的名气也越来越大。2009年,张康夫被正式确定为首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遗憾的是,哪怕是得到了政府部门和观众的双重认可,他仍旧没有找到合适的弟子。

  “其实,这个口技听起来好像很难,但是学起来很简单的,我的外甥女小时候我就教了半个月,鸟叫就学会了。只要是五音全,加上后天的指导,传承下去根本不是问题,但是关键是,很多人坚持不下来。这个需要长年累月的练习,要么口腔肌肉就没这么灵活了。

  建立声音档案 “相信这门艺术不会断”

  这一次复出,张康夫在台前站了12年,一直到66岁那年大病一场,告别了舞台三年之久。如果不是宁波知名艺术家汪平先生、杭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周志华先生接连向他发出邀请,提出要想尽办法把这么艺术传承下去,甚至引荐了杭州老开心茶馆的表演舞台,也许临近古稀之年的张康夫会就此告别这个舞台。

W020171202297636015864.jpg

  就这样,69岁的张康夫又开始了每天早上5点起床练功的日子,这一表演就又是两年。这次他把希望放在了杭州的老开心茶馆,一心想在年轻人中找一个传承人。

  “年轻的时候,我能吹3个八度,但是现在年纪大了,只能吹1个半八度,所以我着急啊。浙江能有这么10个人就够了,所以我真的很希望能快些找到20岁以上,有这个表演和耳音天赋的徒弟。只要有足够的天赋,勤奋能吃苦,加上一个像我这样的老师,我相信口技肯定能传下去。”

  说起这些,张康夫心理不无遗憾,一方面是传统艺人不愿意技艺外传,一方面是愿意学的人太少,口技艺术的传承举步维艰。他只能古稀之年还坚持在舞台上,努力把表演变得越来越有趣、越来越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希望用这种方式来吸引更多的爱好者。

  “我的年纪也大了,我真的不希望这门艺术就断送了。所以我自己建立了一个声音档案,把怎么发声、怎么制作发声器这些都用视频录下来了,哪怕以后我表演不动了,连徒弟都教不动了,我相信这门艺术也不会断了。因为口技艺术想要传承下去,就一定要变成开放的,所有人都能看到,而不是私藏的、家传的,我相信总会有人能坚持下来,哪怕他不是我的徒弟。”(席小雨 记者 王成宝)

  原标题:民间艺人建立声音档案 呼吁口技艺术的开放性传承

[责任编辑:邹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