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7第六届全国社区网络春晚  >> 最新动态

华阴老腔《回家过年》 家中父老盼团圆

来源: 中国社区网 2017-01-17 11:16:12

   1月11日,“爱在社区 梦圆中华”2017全国社区网络春晚正在紧张地排练,由陕西省华阴市岳庙社区选送的节目华阴老腔《回家过年》,正在进行最后的彩排。这群平均年龄55岁的老艺术家们,下午3点才抵达武汉,来不及卸下旅途疲惫,就直奔演播室进行彩排,表现十分敬业。

 
陕西华阴市岳庙街道报送的华阴老腔《回家过年》伊仲伦摄.jpg
华阴老腔《回家过年》
 
  整场演出一共10人,女的穿着花袄,男的穿着对襟褂子,悠然自得地坐在小板凳上,这板凳,就是平常农家最朴实的板凳。顿时,一股关中农村原生态的生活气息铺面而来。演奏的乐器有月琴(主唱使用) 、梆子、钟铃、大锣、板胡、低音二胡、板凳。没错,在华阴老腔里,陕西日常农家坐的长条板凳也是一种乐器,在演出的关键时刻,艺术家拿起梆子踩着节奏砸板凳,能对整场演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来的西去的回家过年,火车站飞机场人海人山。大商城各铺店人往不断,背大包提小包年货备全。”随着主唱张香玲一声吼,华阴老腔震撼人心的节奏响彻舞台。张香玲唱得人热血沸腾,声腔质朴豪迈、气势磅礴,摄人心魄;满面笑容的老艺术家们将关中父母迎接子女回家过年的喜悦演绎得入目三分;动情处,老艺术家踩着节奏,拿起梆子砸板凳,将全场气氛渲染得气势恢宏。戏终曲散,虽然歌词不好懂,但那段铿锵有力、气动山河的旋律还萦绕在现场观众脑海里。
 
DSC_2205.JPG
气势豪迈的华阴老腔,富含浓郁的陕西文化特色
 
  气势豪迈的华阴老腔,富含浓郁的陕西文化特色。关中大地流传一句古语,东方最早的摇滚乐就是陕西的华阴老腔。华阴老腔,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落音又引进渭水船工号子曲调,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民间俗称为拉波);伴奏音乐不用唢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均构成了该剧种的独有之长。华阴老腔已于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队长李毅君介绍:“华阴老腔起源于明末清初,是以华阴市当地民间说书艺术为基础形成的一种汉族皮影戏曲剧种,经过不断改良,老腔在表现形式上更接近音乐。”主唱张香玲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代表性传承人” 张喜民的亲传弟子,一直致力于传承和推广华阴老腔艺术。
 
  这场震撼的演出,是由华阴市的老艺术家们自编自导,他们一共排练了一个多月。节目中70岁的穆忠民老人,头发已经花白,歌词是他一次在外地演出返乡途中有感而作。穆老人感慨道:“每当我回老家或去亲朋家,农村巷道里人已经很少,所见的仅是老人,年青人都出外打工或工作去了。只有过年这几天,农村才是最热闹的时候。我也是七十岁的老人了,多么盼望儿孙回家过年!” 《回家过年》,把现代人的生活和中国传统风俗,礼仪等结合并深入演出,表达了天下父母期望天下所有儿女都能回家过年的淳朴愿望。(陶丹)
 
  歌词如下:
  来的西去的回家过年,
  火车站飞机场人海人山。
  大商城各铺店人往不断,
  背大包提小包年货备全。
  过年了,团圆了。
  日子美,高兴了。
  贴对子放鞭炮除夕夜半,
  看春晚吃年饭全家团圆。
  穿新衣戴新帽,
  一家人团圆了。
  大年初一要起早,
  磕头拜年吃水饺。
  初二初三家家忙,
  外甥看舅女拜娘。
  初四初五爆竹响,
  走亲访友心欢畅。
  新年快乐
[责任编辑: 邢亚男]

推荐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