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6第五届全国社区网络春晚  >> 最新动态

民族歌舞百花争艳 社区网络春晚变身民族联欢大舞台

中国社区网 2016-01-25 17:01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1月18日,维吾尔族、藏族、回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舞蹈演员齐聚社区网络春晚首轮节目录制现场。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尽情展示本民族的原生态文化,兄弟民族同台斗舞,用歌舞交流情感,全国社区网络春晚变身民族联欢的大舞台,奏响了一支和谐的民族“同心曲”。

11.jpg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木卡姆社区维吾尔族舞蹈:《吐鲁番乌夏克木卡姆》

维吾尔族:“吐鲁番木卡姆”再现新疆古老艺术
  
  在这场民族歌舞串烧中首先登场的是新疆维吾尔族歌舞《吐鲁番乌夏克木卡姆》。《吐鲁番乌夏克木卡姆》演员阵容强大、风格热情奔放、节奏欢快热烈、舞蹈动人心魄,完美展示了木卡姆古老艺术的非凡魅力。
  
  《吐鲁番乌夏克木卡姆》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鄯善楼兰歌舞剧团带来,团长都力昆说,《吐鲁番乌夏克木卡姆》在音乐编配方面充分尊重原生态的演奏演唱方法,并完全采用民族乐器与民间唱法相结合的形式,服装采用古朴典雅服饰,舞美设计也追求原生态意境。
  
  据了解,“维吾尔木卡姆”是流传于新疆的古老艺术,“吐鲁番木卡姆”是其中一种。新疆鄯善县是吐鲁番木卡姆的发源地,有“琴弦上的家园”的美称。近年来,鲁克沁镇积极发展木卡姆艺术,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2.jpg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纳金乡塔玛社区《藏族卓舞》


  藏族:古老“卓舞”跳出时代新节奏
  
  生活在中国西南雪域高原上的藏族群众个个能歌善舞,有很多表演形式是经过世代传承的古老艺术,“卓舞”就是其中之一。藏族同胞带来的《藏族卓舞》风格独特,完美展示了藏族舞蹈的独特魅力。
  
  与以往跳“卓舞”的都是中年大汉不同,这支《藏族卓舞》选用了十个90后年轻小伙,在跳卓舞时,他们时而拉手或搭肩,时而轮流伴唱共舞,摆手、转胯、蹲步和转身等舞姿钪锵有力,节奏层层递进,令人激情澎湃。
  
  据悉,“卓舞”在藏语中被称为“腰鼓舞”。“卓”意为吉祥,一般在重大节庆活动中开场、谢幕时表演。作为藏族传统舞蹈文化中一门比较特殊的艺术,也是现存世界各民族传统舞蹈文化中最为古老的项目之一,“卓舞”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1.jpg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大川社区《丰收乐》


  朝鲜族:非遗瑰宝“象帽舞”惊艳全场
  
  时而跳跃旋转炫技甩帽,时而突转跳起时尚动感街舞,在各种高难度的动作面前,他们笑容甜美迷人,舞姿活泼优雅,节奏欢快舒畅。欢快的舞蹈氛围也引得阵阵鼓掌喝彩,这就是朝鲜族同胞带来的象帽舞《丰收乐》。
  
  一名舞蹈演员告诉记者,这是他们第一次参加全国社区网络春晚,他们特意带来了在当地富有代表性的舞蹈--《丰收乐》,在这支舞中男士跳的是象帽舞,女士跳的是长鼓舞,男女配合舞姿活泼优雅,节奏欢快舒畅,能充分反映朝鲜族人民在劳动、生活中的喜悦之情和活泼大方的民族气质。
  
  据了解,象帽舞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汪清县一带广为流传,深受朝鲜族居民喜爱。每逢节日、庆典等特殊日子,人们就跳起欢快的舞蹈,摇动色彩缤纷的象帽。2006年,朝鲜族象帽舞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是东北三省唯一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

4.jpg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中市利通区胜利镇中华社区《盖碗飘香》

 
  回族:《盖茶飘香》舞出民族风情
  
  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文化馆带来的《盖茶飘香》一经亮相就惊艳全场。16位妙龄女子推着半径近两米的超大“茶船子”,在舞台上变换着各种造型,一会将“茶船子”举过头顶,一会又跳上“茶船子”翩翩起舞,花样繁多,将回族少女亦柔亦刚的舞姿及精致巧妙的舞蹈编排表现得淋漓尽致。
  
  吴忠市文化馆馆长吴灵说,这次参加全国社区网络春晚,由于舞蹈道具的特殊性,不能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他们就专门租了一辆车过来,在路上行驶了19个小时才到。
  
  《盖茶飘香》编舞极为巧妙,吴灵说,以往舞蹈都是以人为主、道具为辅,这次他们独辟蹊径,把道具放大,把人变小,让演员成为了盖碗里的茶叶,甚至是盖碗上的青花瓷。
  
  据悉,《盖茶飘香》与宁夏回民爱喝的“盖碗茶”一脉相承。“盖碗茶”又称“团子茶”,是回族特色茶品,它包括茶盖、茶碗、茶船子三部分,故称盖碗或三炮台《盖茶飘香》通过生动形象的舞蹈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将回族人民喝“盖碗茶”的风俗上升成为一种艺术,展现了回族历史文化、宁夏地域特征和风土人情,堪称是一张极具宁夏地方文化特色的“流动名片”。

5.jpg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苜蓿园社区花鼓灯舞蹈:《兰花嫂》

 
  汉族:“东方芭蕾”花鼓灯舞展现汉族舞蹈魅力
  
  花鼓灯舞蹈曾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是汉民族具有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间舞蹈之一。花鼓灯舞蹈《兰花嫂》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最丰富的艺术语言,登上了全国社区网络春晚舞台,成为了民族歌舞串烧的经典内容。
  
  在《兰花嫂》舞蹈中,艳丽的服饰色彩和颤抖、颤颠、三道弯的舞蹈动作,传递了丰收后的喜悦和欢庆。参演《兰花嫂》的来自南京悦舞文化传媒的16位演员,年龄从60岁到20岁不等。负责人岳颖是花鼓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年轻的传承人,不仅对这群非专业的演员进行了刻苦训练,更反串女角亲自参演。
  
  据了解,花鼓灯是传播于淮河流域的一种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是一种比较完整系统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2006年,花鼓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全国社区网络春晚不仅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展示自我价值,发展社区文化的平台;还为全国各民族交流互动,弘扬民族原生态文化开通了渠道,相信在全国社区网络春晚的推动下,各民族古老艺术会更加璀璨夺目,兄弟民族情感更加团结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