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来,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幸福感不断增强,社区百姓对美好生活有着强烈的展示愿望,“小康梦想 幸福家园”2016全国社区网络春晚面向全国社区征集幸福故事,用质朴的语言、画面,晒出“十二五”发展成果,展望“十三五”小康梦想。

幸福故事汇作品展示

更多

首页  >> 2016第五届全国社区网络春晚  >> 幸福故事汇

刘月华:助务工子女寻“第二个家”

中国社区网  2015-12-09 10:19

  为师40余载,刘月华一腔热血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不断奉献给她热爱的教育事业。如今退休回到社区,她又同聂兰英等几位志愿者创建成立“聂奶奶阳光驿站 刘姥姥温馨小屋”,免费为务工子女开设“三味书屋”。老师、姥姥双重身份转换,助务工子女在第二故乡找到归属感。

  下午3点

  提前一小时开门烧热水

  下午3点,“聂奶奶阳光驿站 刘姥姥温馨小屋”准时开门。20平方米的小屋里,十几张桌子整齐摆放,由区图书馆和益民书屋捐赠的1000余本儿童读物在书架上随时取阅。“做勤劳的小蜜蜂,有困难齐帮助”,墙上剪出来的字样是小屋精神,周围装点的向日葵、蝴蝶图案,让小屋更添些许温馨。

  “孩子们到这还得一小时,我先收拾收拾。”一开门就开始忙碌着的,是身着蓝底绿花袄、头发灰白的小屋“班主任”——刘姥姥。开空调、开饮水机,一转身又拿起墙角的笤帚开始清扫。

  “天凉了,提前一个小时来准备,等孩子们放学小屋就能暖和起来,还能喝上热水。”一切收拾妥当后,刘姥姥才在窗前的办公桌前落座。

  “这些孩子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父母忙于生计,放学后无人看管、无学习场所是他们共同面临的困难。所以社区与志愿者们共同努力成立了温馨小屋,为他们创建一个放学后舒适温暖的学习环境。”刘姥姥介绍,目前小屋共有16名孩子,每日放学后,孩子们来到小屋,作为班主任的刘姥姥与其他志愿者一起辅导孩子们的日常功课和家庭作业。

1.jpg

  刘姥姥带领温馨小屋的孩子们学习“老北京规矩”

  下午4点

  辅导课业学生先“出马”

  “刘姥姥好!”下午4点,就读于立华小学的左永盛第一个走进温馨小屋,随后又有七八位小学生陆续前来,开始落座写作业,其间不时有孩子举手提问。

  “刘姥姥,这句英语我不会翻译。”“袁辉,你六年级了,看看能不能解答。”面对五年级艳钟遇到的难题,刘姥姥并没有立即解答,而是派出六年级的袁辉试着讲解。

  “welcome就是‘欢迎’的意思,welcome  to  you连起来就是‘欢迎你’。”

  在一旁听到袁辉正确解释的刘姥姥对记者说:“高年级的学生辅导低年级的,一方面可以巩固他的知识,另一方面还能为孩子们创造沟通交流的机会。”

  在教育学生上“有一套”的刘姥姥从事教育工作40余载,曾是西城区特级教师,获“西城区优秀园丁”称号。“教育是一门学问,要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好的方式方法,除了题海战术还有很多方式能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

  谈到为何做小屋志愿者时,刘姥姥看了一眼正在学习的孩子们说道:“在教育战线干了一辈子,留着知识不如让它们继续发热。”

  下午17:30

  老北京规矩里学礼仪

  时间到了五点半,不小心弄得满手墨水的袁辉到小屋门口的脸盆中洗手。一旁的左永盛拿起角落的拖把,一边与袁辉说笑,一边将其不小心洒出来的水擦干净。“做得不错,永盛!”看在眼里的刘姥姥,为永盛竖起大拇指。

  “姥姥经常给我们讲‘老北京规矩’,我觉得我这一年进步挺大的。”受到夸奖的永盛,摸摸头不好意思地说道。

  说到“老北京规矩”,永盛指着小屋后方小黑板上的内容给记者看。“不许抖搂腿儿,不许不叫尊称就说话……”只见黑板写满了整整齐齐31条“老北京规矩”。刘姥姥介绍,这些内容都是她整理出来的,不定期更换。

  这时,提前写完作业的五名孩子也来到了小黑板前,在刘姥姥的带领下齐声朗读上面的“老北京规矩”。“你们平时都是怎么做的?”“我现在见到长辈都主动打招呼了。”“我吃饭不满盘子乱挑食了。”孩子们争先回答。

  进屋先问好、落座前洗手、谢谢不离口……这些都是刘姥姥为小屋里的孩子立的“规矩”。“小学正是塑造孩子性格的好时机,稍加引导就可以为以后的教育打下基础。”刘姥姥收集整理老北京规矩贴在小屋黑板上,有机会便带领孩子们一起朗读,并教导他们平时的做事礼仪和规矩。说到此,刘姥姥回忆起之前的一件小事。

  “刘姥姥,您看我今天是穿着鞋来接孩子的。”2014年夏天,一位家长一进门便走到办公桌旁,指着脚上的鞋子笑着对刘姥姥说道。原来头一天下午,她结束工作后图省事便穿着拖鞋来接孩子,回家后被孩子“教育”了一番,“妈妈,刘姥姥说在公共场合要注意着装,你下次别穿拖鞋去接我了,这样不礼貌。”

  “孩子回到家里还化身‘小老师’,开始教育家长了。”刘姥姥笑着说道。

  下午18:00

  家长“探班”了解孩子情况

  孩子最近表现怎么样?”下午6点,李明珠的妈妈来到小屋,与刘姥姥打听起了明珠的近况。她表示:“平时工作忙,孩子又比较内向,刘姥姥比我们家长更了解这孩子。”

  孩子们的点滴改变连家长都察觉不到,每日短短相处两个小时,刘姥姥是怎么了如指掌的?面对记者的疑问,刘姥姥从抽屉里拿出厚厚一本“刘姥姥温馨小屋工作日志”,翻开其中发现密密麻麻记录的都是学生的情况。“艳钟英语不太好,原因在于不认识单词,可能是上课没有认真听讲,平时要多督促他。”记录当天发现的孩子情况是刘姥姥每天晚上回家后必做的一项工作。“这已经是第八本了。”刘姥姥说道,每天记录着孩子们的变化,翻开就好像看到孩子们成长的轨迹,这些点滴成长支撑着她与志愿者们将小屋继续办下去。

  ■记者手记

  一位老教师的“红烛人生”

  我们看见的是,每天下午刘姥姥和志愿者们在小屋忙碌的身影,我们看不见的是,退休后的她回归社区,又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小屋里十几个孩子,近500天如一日。

  她没有惊人的壮举,也没有耀人的光环,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将学生引向知识的彼岸。这就是平凡中的伟大,这就是对事业的热爱与奉献精神。这次采访让我看到了一位老教师无私的爱,也期盼有更多玉桥人能为这位老师点赞。